网站首页 > 工作汇报> 文章内容

滴滴需要重新审视公司的商业伦理

※发布时间:2018-9-8 14:10:5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8月24日,20岁温州女孩赵某乘坐滴滴顺风车时。这是三个多月来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女乘客的第二起案件,引发全社会对网约车安全的广泛关注。 视觉中国

  又是滴滴,又是顺风车!5月6日发生的“空姐案”殷鉴不远,滴滴顺风车再次因血案进入公共视野。

  8月24日,浙江温州乐清乘客赵某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被司机钟某,年仅20岁。就在案发前一天,司机钟某还因对另一名乘客图谋不轨,被乘客投诉至滴滴平台,但滴滴方面对于这样的预警却。

  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两个花季少女殒命于滴滴顺风车司机手中,的悲剧面前,滴滴顺风车的商业逻辑再次遭到的猛烈质疑。之所以将两起案件相提并论,不仅是因为相隔不久,更是因为有太多惊人相似的“细节”——涉案司机性格孤僻,作案手段极其,尤为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滴滴人员在处置紧急求助信息时,都表现得极为懈怠拖沓。

  8月26日,乐清警方发布案件通报:事发当天16时41分,在接到被害人朋友朱某某报案后,立即与滴滴客服沟通,并表明身份。直至当日18时13分,滴滴公司才将涉事车辆的车牌以及驾驶员基本情况发给警方。

  长达92分钟的时间内,警方多次与滴滴客服进行沟通,一再表示事态紧急,为此还提供了证、介绍信等一系列滴滴方面要求履行的程序。的警情面前,滴滴的回复机制尚且如此迟滞,普通投诉的响应速度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乐清案件中的涉事司机此前曾受到同类投诉,但他依然通过顺风车平台顺利接单,直至惨案发生,滴滴方面并未给投诉者作出任何答复。

  对此,滴滴表示“由于平台每天会接到大量他人询问乘客或车主的个人信息的客服电话,而我们无法短时间内核实来电人身份的真实性,也无法确认用户本人是否愿意平台将相关信息给到他人”。

  今年年初,滴滴出行公布2017数据,数据称2017年全年平台为全国400多个城市的4.5亿用户,提供了超过74.3亿次的移动出行服务。其中,滴滴顺风车和快车拼车服务累计分享座位超过10.5亿个。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网约车行业独角兽,滴滴用户数量庞大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显然不是信息查询的理由——事关公共安全,每一次查询或投诉都可能蕴含着巨大风险,如果不能及时辨明、作出应答,为什么不增加客服或是缩减服务?

  实际上,顺风车服务始终是滴滴内部争议的板块,滴滴甚至早已将顺风车“剥离”出主营业务,在业务架构中列入“其他业务部门”。尽管顺风车频频遭受质疑,其本身也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滴滴却始终没有放弃顺风车业务。

  究其原因,顺风车作为价格低廉的“兜底”服务,不仅面对着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承载着滴滴网约车“后备军”的战略。正因为如此,滴滴对于顺风车始终持绥靖态度,一方面通过较低的门槛吸引司机参与其中,另一方面通过所谓“社交属性”补贴相对低廉的收费。基于此,“空姐案”后,乘客性别显示曾短暂下线,但在此次事故之前,却早已悄然恢复。

  此次悲剧后,滴滴表示将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其实,比产品逻辑更值得反思和评估的是商业伦理。顺风车原本是一种纯粹的公益行为,但在共享经济的旗号下,这个概念本身早已面目全非。如果说收费是顺风车异化的第一步,自滴滴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打造“社交属性”开始,顺风车已彻底偏离了原始的概念。

  乘客以为是在打车,司机却在追求“社交”,在这样的商业逻辑中,“我们约会吧”这样的海报自然见怪不怪。更为值得的是,以“社交属性”为中心的商业逻辑中,顺风车业务难免会加速实现逆淘汰——“社交属性”旨在弥补低收费,有心以顺风车为营生者无以为继,另有所图者则欣欣然而向往之。可以断言,“社交属性”越强,顺风车主的盈利性就越差,那么,热衷于此的到底都是一些什么人?

  对于滴滴来说,顺风车平台上的接单量只是跳动的数字,但是,每一个数字都对应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果说悲剧具有偶然性的话,那么,撩拨人性的商业逻辑几乎不可避免会酝酿悲剧。如果不能有效监管,那就理应了断。季建业的情人马宁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