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伦理”,人与人相处的规范;“生态伦理”即人与天地的和谐关系。事实上,我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原则是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从《易经》中的“天地之曰生”到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的“仁民爱物”,老庄的“返璞”,张载的“民胞物与”等,无不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
清明前夕,在屏南县下乡的林地上看见一块木质牌,:“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样充满温馨、慈悲的广告,足以重新的悲悯情怀和环保观念。
1962年,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出版,有人将此书誉为“为人类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在下喜爱卡逊和她的作品,对此热捧却不敢苟同,因为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就形成了完善的生态伦理思想。譬如上述就出自唐朝白居易的诗句。
何谓“伦理”,人与人相处的规范;“生态伦理”即人与天地的和谐关系。事实上,我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原则是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从《易经》中的“天地之曰生”到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的“仁民爱物”,老庄的“返璞”,张载的“民胞物与”等,无不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
主张“平等、慈悲为怀”的佛家,更是把生态伦理落实得尽善尽美、究竟。在《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字典中频频出现了诸如酸雨、二口恶英、雾霾、臭氧出洞等危及人类健康的空中“杀手”,人类面临着“呼吸成为不能承受之重”。近年来,我国四分之一地区被雾霾,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危害之广为历史之最,具体涉及全国十多个省区的8亿人口。
大气层如此,就连遥远的太空也躲不开污染的厄运。我的一位朋友说:“如今再也看不到儿时、深邃、神秘的星空了,人类发明了光电在点亮炫弄的夜晚之时,却极大地污染了原本天生丽质的夜空。”在一个晴朗的月圆之夜,我俩特意驱车到蕉城南山赏月,没想远离喧嚣都市的上空亦难逃光污染的。
中国老祖向来注重“垂象”,雾霾天气等自然灾害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现在还不深刻反思,,也许只能像恩格斯的断言那样:“在每一次征服自然的尝试后,人类都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或杜牧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古人说:“境随心转。”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有“民吾,物吾与也”的胸襟,爱己及人,推己于物。荀子说:“之制也,草木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二要珍惜好从老祖手上继承下来的大地、碧空、绿水等绿色资源,但留寸草地,留与子孙耕。惜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三要真正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发展有代价,但代价有底线”,因为人类赖以的恶化了,再奢侈的物质又有何用?
利奥波德在他的《大地伦理学》中写道:“生物或大地自然界应当像人类一样拥有地位,并享有,个人或人类应当对生物或大地自然界负有义务或责任。对生态伦理的理解与捍卫,中外哲人,此心同,此理同啊。跑男灵异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