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生于1969年,著名导演,电影学院88级表演系的毕业生,毕业后曾进入东方歌舞团工作。曾创作执导《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风语》《黎明之前》等多部热播电视剧,获、白玉兰、金鹰最佳导演等荣誉。
刘江导演在圈内的好脾气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在片场和演员拍戏,还是私下里朋友小聚,总能看见他跟朋友不停地说笑着,很多演员也因为刘导的好脾气而特别盼着上他的戏。对演员来说,能够碰上好脾气的导演,可以化解身上的压力,更能够出自己内心的东西。刘江说,自己是一个喜欢营造轻松氛围的人,片场的气氛轻松了,大家的心情就会好,戏演得就会更加出神。当然“好脾气”并不代表对创作的放松,对他来说,在片场中最的一刻就是对着器说“过”,能否完美诠释自己想要的东西,始终是他内心中坚守的一道底线。
第一次见到刘江导演是在2014年的上海电视节上,他执导创作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获得当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导演。在他领台的那一刻,他的团队伙伴和他相拥而泣,大家深知这部作品获实至名归的背后,是刘江导演的多年艺术沉淀,也是他多年在艺术上孜孜追求的结果。
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刘江导演作为颁嘉宾在红毯前甫一亮相,即刻成为现场众多关注的焦点。“刘江剧”已经成为都市情感剧的重要代表,观众渴望在“刘江剧”中获得都市家庭情感生活的体验,也希望在“刘江剧”中感受跌宕起伏的剧情氛围。当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时,影视作品就会在观众内心深处产生强烈激荡,这也是观众深爱刘江导演的影视剧的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捕获观众的芳心?”这似乎是每个影视创作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很多影评人认为,在刘江导演的作品中,时刻体现着他对创作的执著和对艺术细节的把握,是他赢得观众口碑的重要原因。而在刘江导演看来,影视作品的本质是观众。无论是拍电影还是拍电视剧,影视作品一定是一个交流工具,而不是宣教的平台,如果导演的心里不装着观众,那就谈不上创作。他总说,“影视剧是拍给观众看的,作为导演要能与观众交流,这才是影视剧的本质。”在他心里,观众就是,拍之前就得想好是拍给谁看的。
在观众面前他可以把往后放,拍大众影视作品就会地想观众是否会觉得好玩儿,是否会烦,永远都要“跳出来”观察所有的工艺流程,这就是刘江导演的“创作秘笈”,用他自己的话说:“做导演除了手艺精到,心中装着观众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我不当演员,我也明白,自己二十多岁,想当导演那是痴人说梦,只能把这个梦想先搁在心里。我觉得前途很渺茫。
上电影学院时,因为对表演没什么兴趣,很郁闷,我就成了电影学院的“楼道歌手”,天天唱歌情绪。周围人都鼓励我去唱歌,为了谋生,我就报考了东方歌舞团,没想到还真考上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临时演员的岗位,没过多长时间,我又失业了。这段时间我认识了我太太,也算是一大收获。
既然歌手这条道,影视那条我就回不去了。为了谋生,我到王府井大街金鱼胡同的饭店当驻唱歌手,旁边酒吧里还有一位很火的驻唱歌手,就是吴秀波,更巧的是,电视剧《黎明之前》的作曲就是我在做驻场歌手时乐队的键盘手。很多年后,我们三个人在《黎明之前》这部剧中再次相遇了。
当了歌手后我发现,把唱歌当成爱好很幸福,把它作为职业很痛苦。因为我的性格,我上台之前很紧张,甚至会恶心想吐。后来有好几年,每天晚上我总有恶心的感觉,我以为我生病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这是生理反应!因为当驻唱歌手的那些日子,让我的身体记住了那种恶心的感觉。
后来,天星娱乐公司看我的外形条件、声音条件都不错,就跟我签约了。当时校园民谣很流行,我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创作出一首像《同桌的你》那样的歌,希望通过歌词表达人生。但是写来写去都不满意,觉得通过写歌词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对生活的见解。
那时候,我最开心的就是跟同宿舍的两个小歌手聊电影,离开影视界这么长时间才发现,自己居然看过那么多电影,我就说我30岁时一定要成为一名导演。
有一年我跟我太太回湖南老家过年,刚好电视上《人在纽约》,看得我特别起劲儿,觉得影视真是太有魅力了。我终于明白,原来影视才是我能够用来表达情感的利器。我对我太太说:“我不写歌词了,我要当导演!”
当我下决心要作转变的时候,就要向我父亲和盘托出了。从长沙回后,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七页纸的长信,把自己的真实生活状况和新的人生目标都如实相告。从那以后的三年时间里,我整天呆在出租屋看各种电影书籍,从头到尾温习了一遍电影知识。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那三年对我来说受益终生,真的是地学习,每本书都做了大量笔记。
那三年我没有任何收入,一直是太太养着我,她线年,我开始创作剧本,挣到了我的第一份稿酬,一万多元。钱不多,但这是我个人价值的体现,是别人对我的创作的认可。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喜欢写东西,所以我在创作剧本时就觉得如鱼得水。
人生没有弯,虽然我的经历中看似弯很多,但每一段弯都是我成长的积累,这些经历对于我日后当导演有很大帮助。
记者: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可以说是您近两年最受欢迎的一部电视剧,编剧孟瑶是第一次创作电视剧,请您谈谈这部戏的创作过程?
刘江: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是编剧孟瑶第一次尝试创作电视剧剧本。她很喜欢我拍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开始她也发愁写一个什么样的题材,写婆媳关系她没有生活经验,但她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单身经历,“剩女”在中国是一个很热门的现象,所以她打算写这个题材。她大概创作了两年多的时间,又进行了一系列修改,我觉得剧本成熟了,就拍成了电视剧。我比较享受这部戏的拍摄过程,我们拍了149天,我们都不希望把它拍完,高圆圆和黄海波超期了两个月,但他们毫无怨言。结果是什么样,我没太仔细想,但觉得差不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完美、遗憾,观众众口难调,但能有这么多人关注,已经很难得了。大家喜欢比什么都重要。
记者:观众本来以为电影版的《咱们结婚吧》会是电视剧的浓缩版,看过后发现它与电视剧完全不同,这两个版本中您更偏爱哪一个呢?
刘江:我觉得各有所长。从受众影响力上肯定是电视剧版的影响更大,电影的受众面比较窄,影响力跟一部很火的电视剧没法比。我为什么要做一个跟电视剧版完全不同的电影版,是因为我知道电视剧和电影面对的受众不同,而且一部50集的电视剧已经把这个故事掰开揉碎说清楚了,再做一个浓缩版,大家肯定没有新鲜感,所以在决定拍电影的时候,我就认为一定要做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电影《咱们结婚吧》里面的命题全是由电视剧版里派生出来的,在做电视剧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对电影话题的调研工作。我认为对创作来讲,创新永远是最基本的原则,我不愿意只是做加工厂里的一环,再无限地复制产品,那样的话我就不用做导演了。
刘江:在我筹备《咱们结婚吧》的时候,是我爱人先想起来的高圆圆,也考虑过别的演员,当时我们也不知道她和赵又廷交往,金莎与林俊杰所以高圆圆那时也算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单身女演员,而且她给人的感觉十分像“邻家女孩”,身上有很质朴、知性的东西,所以我认为由她来演“桃子”应该十分合适。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把剧本给她了,她那时也一直在忙,没时间看剧本,也一直没给我反馈,突然有一天她闲下来了,就把剧本从头到尾看完了,一直看到天亮。我想“桃子”肯定有一些让她感同的东西,“桃子”的经历打动了她,我们一拍即合。
有人认为高圆圆演戏有些拘谨,我认为那是因为她一直没碰对合适的角色或是合作者。高圆圆从少女时期就开始演电影,我对她充满信心。在拍生活剧时,我让演员们像做游戏一样,知道自己角色的职责是什么,互动起来就生动了。高圆圆一开始还不太适应,但很快就融进来了。通过磨合,我发现她是一个极其擅长交流的演员,这一点非常可贵。在这样的创作方式下,我把她最好的瞬间全都记录下来了,观众看的时候也会觉得高圆圆演得很好、很生动。
刘江:电影作品的长度比较短,工作量相对小,给创作者留的空间比较大,创作者有时间可以一点儿一点儿地“抠”演员的戏;电视剧因为长度非常长,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留给创作者“抠”戏的时间也比较短,那么就需要非常专业的演员才能完整地塑造好电视剧的角色。
刘江:我觉得我需要的还是创新,不想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个类型上。例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咱们结婚吧》更像是一部都市爱情剧。如果再让我拍一部跟以前一模一样的东西,我就没有什么乐趣了。我马上要开拍的《咱们相爱吧》又是一个不一样的题材,可能更偏重是一部精致的偶像剧,人物设置还是很接地气,但可能会高于现实一些,更唯美一些,在服装、画面和包装上更赏心悦目一些,戏剧冲突的密度会更多一些。这三部剧大致的范畴是一样的,但又各有不同,所以对我来讲,有创新才有动力。
刘江:其实我最大的原则就是要保持创作的乐趣,我一定要做让我有感觉的事,不会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就非要去做。虽然我现在不仅是导演,也是出品人,也是投资人,但我仍会把个人兴趣当作前提,在社会热点话题中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既能保持创作的快感,又能获得好的反馈,这两点一定要结合起来。
我的创作分两个阶段,在《黎明之前》的时候,我没有自己的公司,单纯只做导演,拍《媳妇的美好时代》时,华录百纳(300291,股吧)公司特别希望我再拍一个续集,本子也是现成的,可我有点儿喜新厌旧,想换点儿新鲜口味的东西,这时正好有一个《黎明之前》的剧本,我就决定要拍这个。所以我是把乐趣当作我的原则,恰恰喜剧类和悬疑类的作品也一直是我的挚爱。
刘江:这段学习经历对我来讲是很重要的,可我不是一个好演员,也不热爱表演,这是我的性格所致。我不是一个好表现的人,毕业后我一部戏也没演过,我发誓不当演员。不过,学习表演理论知识我还是有的,因为我体验过表演,了解表演者的心态。演员其实是很脆弱的,他在创作角色时如果失去了信心,就很难呈现出一个好的表演状态。所以在我当导演时就很理解演员,也容易跟他们交流,让他们在舒服的氛围中发挥,这段学习经历对于我做导演的帮助是很大的。
刘江:我16岁上艺校,19岁提前,准备考电影学院。提前是因为可以省去一笔数千元的违约金,但家里不支持。我是湖南省艺术学校省话剧团代培班的,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团,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可我一心想考电影学院,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就是不想放弃。我跟家里人说,要是没考上,回来扫大街我也认了。当时长得也算比较帅,面试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三试”时我突然发高烧,所以就免试了。“三试”才是正式考表演,之前都是看外貌和才艺,现在想想如果我参加了“三试”,可能也就没戏了。上学之后老师们也都开玩笑说,刘江这绝对是“误招”啊!
刘江:提到导演作品,不能不提一个人,也是我的贵人,唐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吴宏亮。我们是大学同学,当时他是韩三平的秘书。我闭关的那三年几乎和断绝了联系,但和他有来往,他很欣赏我,极力将我推荐给韩三平。韩三平跟我说:“我只跟两种人合作,一种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一种是从来没拍过戏的人。我只给你一次机会,如果你搞砸了,就再没机会了。”这对我既是鞭策也是鼓励,我获得了执导人生第一部戏的机会。我的导演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我的作《铁血青春》被退出黄金档,全军覆没,第二部戏《岁月》也因为种种原因被压了整整五年,一直到《局中局》,我执导的作品才进入主流频道的视野。
刘江:那段时间我乐在其中。事业对我来说就是游戏,如果我把工作当游戏,又有什么痛苦呢?三年的闭关学习,对我来讲就是新鲜血液的注入,是享受其中的。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厌烦,但至少再有二十年我也不会厌倦。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在片场、就是剪辑片子的时候。
刘江: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技术手段,永远是内容为王。观众通过什么渠道观看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内容。我们这门手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拿出好的故事来。可能会对制作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在电视上后就过去了,但是在网上可以回看,可以通过定格找漏洞。另外,在自时代,每个人都能当自己的导演。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合格的创作者,那还是需要学习。影视创作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导演是一部剧中真正的“魂”,需要给其他人最精确的指导,要掌握所有环节的脉络。导演最的是说“过”这个字,看上去导演只是坐在器前看着那么一个小画面,但现场所有的东西自己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刘江:有这样几个背景使得电视剧行业得以蓬勃发展,一是时代背景,市场的政策使热钱大量涌入电视剧行业,再有就是大众对娱乐的追求。这两年有一个强烈信号,就是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娱乐帮人解压的功能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娱乐的越来越强烈。现在出现一批“雷剧”,我觉得它娱乐大众的没有错,错的是它不够专业。大的时代背景、人们的、市场政策,这三个方面的共振导致热钱全部涌入电视剧行业,但这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人会变得急功近利。时间会决定一切,不好的东西终究会被淘汰,人一定要追求更高的标准,不仅仅要迎合,更要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