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我来说,纯属兴趣爱好,看热闹的水平。侄女则不一样,高考那年考了年级第三名,全省第1058名,分数够上、北邮这样的名校。填报志愿的时候,谁都没想到,她别的什么学校都不报,只报陕师大一所学校,什么专业都不填,只填历史学一个专业。谁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对历史这样。
侄女现在当了她们班的班长,陕师大历史专业的高材生当然要比我这个野子、半吊子历史爱好者要高深、专业的多了。
在我上学的那么多年里,当然也包括现在,历史课都是一门不太引起学生关注的副课。父亲从小就我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还举出原来他们班两个爱学历史的同学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例子,作为教材,提醒我不要把兴趣和精力投放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然而我的成长却总是朝着父亲希望的相反方向发展,他对我的数理化投入精力、寄托希望良多,可我的成绩却怎么也提高不了。恰恰是他很不喜欢的历史,我每次都能全班前三名交卷,成绩也从来没下过全年级前三名。
侄女现在在陕师大能遇到很多名师,上过百家讲坛的于赓哲教授在大一的时候给她们带课。大家自然有大家的风范,侄女说于教授上课的时候好像也没怎么备课,一副休闲打扮,很随意的样子,可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妙趣横生。只要于教授一上课,教室里就会挤满人,其他系的学生,还有那些校工甚至学生家长都跑来听课。
人这一生,有个好老师很关键。想起我中学时候的历史老师,姓杨,刚毕业不久,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杨老师教给了我学历史的方法,例如每次考试最难、也是分数最多的名词解释题,杨老师总结出了三步走的答题步骤,第一步称谓,第二步事实经过,第三步意义,按照他的方法步骤答题,再难的名词解释也不会失分。杨老师还善于编顺口溜来加深学生记忆,清朝入关后的谱系传承,他用两句顺口溜概括:“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完”,分别对应十位,因为这两句顺口溜,我刚上初一就对大清朝的历史脉络基本掌握了。针对中国民族人口的排序,杨老师编的顺口溜是“蒙回藏维苗,彝壮布满朝,侗瑶白土哈”,分别对应15个民族,这两句顺口溜我也是到现在都记着。所以说,好的老师其实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这个角度讲,杨老师算得上一位好老师。不过,也因为杨老师的水平太高,导致了我对历史课的兴趣太高,对其他课的兴趣不够,这算不得杨老师的错,只能怪我自己厚此薄彼,荒废了自己。
侄女大一学的是训诂学,我看过她的教材,密密麻麻,全是古文,加上不少她自己的批注,看得我有些头大。于教授还给学生列出了一大堆古代典籍的书目,更是让人望而生畏。看过侄女的教材,我才明白所谓专业和草根之间的差距,专业的人要从最基础做起,下旁人难以下到的功夫,因为系统而达到高度和深度。如我一般的草根一族也许只是对一点感兴趣,因为缺乏系统而导致了见解认识的局限。
我是那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性情浮躁,看书只看热闹,很少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的细细读完,没事也喜欢买书,可买回来之后,摩挲一番就束之高阁。书对于我就如同财富对于守财奴,几乎用不着却总是希望它越多越好。看得最多的还是历史书,看过易中天著的《中华史》,易大师因为央视的《百家讲坛》而火遍了全中国,名气更在于教授之上。这书全套一二十本,但每一本都很薄,因为是名家的作品所以多看了几遍。粗看大失所望,这书很少讲历史事实,满篇都是作者的议论。后面看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恍然大悟,到了易大师这种境界,已经不需要再普及历史常识了,人家关键是要从纷纭复杂的历史下提炼出自己的历史观点供现代人借鉴,这才是大师该有的风范。
大师当然是大师,不过草根里面也有英雄。我特别推崇那位生于1979年,比我还小上两岁的当年明月先生,这位七零后兄弟原名石悦,没读过历史专业,也没读过中文专业,在原来单位里业绩平平,不受人待见。硬是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连续三年,每天晚上七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后半夜,一边对照晦涩难懂的古文典籍,一边用诙谐风趣的小说语言写下一部洋洋二百余万言的《明朝那些事儿》,至今仍然排在畅销书的榜单。书写了一段麻雀变凤凰的传奇,一跃从草根一族成为专业的历史研究者。
在西安这座古城里,前两年也出了一位历史奇才,一位高中在校生朋友宋史,课余时间写出两部宋史专著,造诣之厚,研究之深,让国内一流专家为之侧目,若干年后史学界又将升起一颗新星。然而这位小朋友却因为和自己年龄不相称的思想和见解最终陷于极端抑郁,最终而逝。天妒英才,让人惋惜。历史这东西如同文学写作,既要入世,也要出世,陷得太深了不行,徒增痛苦。我辈,只是历史的一粒尘埃,知道足矣,又能改变的了什么?
《明朝那些事儿》我不仅自己咬牙花二百多块钱一次买回了全套,又专门买了一套送给侄女,更向所有认识的人推荐阅读,我当年明月先生看历史看的轻松,讲历史讲的生动,我自己就远远达不到人家那种水平。我这人喜欢高谈阔论,朋友们聊天,兴之所至讲起历史常识故事,喜欢炫耀一下学问,看得出人家听得昏昏欲睡,就是难以停住话头。好在人家到底给我面子,也不会打断我的话头。
自己家人面前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读了历史书有什么见解,或是看了历史剧里面有什么背景人物,总忍不住要为家人。儿子说我是《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老婆说你说的那些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想看热闹了解剧情就行,管他真实的历史是个什么样子。
侄女现在也在课余时间给人讲历史。学校里组织她们这帮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半坡博物馆这样的著名博物馆里当志愿者、义务员,听众总是很多。这让我非常羡慕,我对侄女说,什么时候我讲历史的时候,也有许多人听我说话,没人说我烦就好。侄女打趣说,好啊,叔,你什么时候上了陕师大历史专业就行。
不过侄女读了这两年历史专业之后还是比以前更加喜欢思考问题,她问我,我越学历史越有些了,一直在想,历史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我以后当了历史老师,该如何让学生们喜欢历史呢?我回答她说,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电影,在一个个波谲云诡、惊心动魄的故事下带给人思索,提供给人们借鉴。揭开后也许,但人们总在孜孜以求地探寻。一个好的历史老师不是仅仅告诉学生历史事实,而是要告诉学生,前人走过的正确之我们要坚定地走下去,前人走过的弯我们一定不能再走。如果让我的人生再多一次选择,我会选择和你一样当一名历史老师。
侄女原来喜欢游山玩水,现在也喜欢到那些古迹遗址里去探寻怀旧,清明假期和同学去了山西平遥古城,朋友圈里发感慨说,面对殿宇辉煌,想起了古人的忧伤。我回复评论说,在历史的天空下,我们是不起眼的一粒沙,烘托起灿烂的星光。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是一粒沙,托举起河流的波浪。
侄女说,历史的天空?好像是前几年一部电视剧的名字?我说,是啊,这个名字很好,但剧情很糟,因为和历史无关。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