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京剧院历史剧《屈原》大改工:排新戏取老味

※发布时间:2018-5-15 20:48:4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京剧院新编历史京剧《屈原》经过今年5月份的首演后,又邀请专家、戏迷、观众等各方代表举办了多次研讨会,至今已对剧本进行过三次大的修改加工。经过倾力打造的《屈原》,在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再次公演。这次担纲主要角色的是首演的原班人马,依旧由该院青年演员担任,奚派演员张建峰、杨派演员杨少彭饰屈原,窦晓璇、郑潇分饰婵娟,方旭、孟宪腾分饰楚怀王。京剧《屈原》这一题材早在1953年曾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先生演出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巧合的是,这次主演屈原的演员正有“奚派”再传张建峰。

  京剧《屈原》是我已久的剧目,屈原身为诗人,诗歌千古传诵;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做到了无畏;身在,又能奉公廉政,绝不同流合污。但历史上屈原的结局是个悲剧,编成一部新戏,演出效果可能不容易火爆。

  戏一开场,我就感觉这戏力求回归京剧的艺术本体,音乐京剧传统,呈现行当、流派的特点,同时剧中音乐还根据故事情节及所处时代进行创新,如为了展现战国时代的特点,加入了埙、箫等乐器,在一开场就勾勒出全剧的音乐风格。

  这部新戏排得颇有些老戏的味道,此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然。齐如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但有四句话可以说是他对京剧艺术的高度概括,他说:“有声必歌,无动不舞,不许写实,不许真器物上台。”我认为,这四句话引申到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说是形式大于内容。例如,中国诗词种类丰富多彩,但一定逃不出格律的规则,京剧艺术也是一个道理。试想一下,如果完全脱离形式,而只在内容上妄为,那一定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京剧创新剧目一定要有本源。从这点看,《屈原》做得十分成功。

  说了唱腔,也要聊聊戏词。有人曾经京剧在遣词造句上颇为俚俗,有的唱词甚至文理不通。但提出这种看法的人似乎忘记了京剧的魅力在于音调韵味上。正如王元化先生所说:“用俚俗不堪甚至文理不通的词句竟能唱出感人肺腑的优美腔调,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写文章不能以辞害意,京剧也不能为了追求文字的优美而音韵腔调。《屈原》这部戏当然要适用这项原则,但也要专事专办。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他不仅有深厚的文化,更有激昂的文采。至于他身旁的宋玉,也是满腹经纶。想要在舞台上成功塑造这些形象,没有与人物身份匹配的台词是不行的。这样一来,创作京剧《屈原》的戏词,既要用词考究,还要兼顾声韵。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京剧《屈原》用词典雅的同时,发挥了音调韵味的感染力,不管是唱段还是念白,观众听起来都有一种美的享受,丝毫没有违和感,词句与音调俱佳,颇为难得。

  在表演上,演员在发挥舞台张力的同时,也有一些对细节的高明处理。就拿最后一幕屈原之死来说,面对国破家亡的残局,面对不堪的世界,屈原决定以死保全清白,但是身份不同,死与死也有区别,比如烈士英勇就义,要死得壮烈、死得。屈原不是烈士,而是诗人,他的死就必须要有一份潇洒,演员通过京剧,让观众看起来,这仿佛是一位要御风而去。

  演员方面,张建峰饰演的屈原,“心”透明而,演唱风格奚味十足,表演分寸拿捏到位,整体水准非常之高;方旭饰演的楚怀王,与他生活中着便装时的形象全然不同,不看字幕根本不相信那是方旭,这个楚怀王演得活。

  新编历史京剧《屈原》不管从立意、编剧、唱腔还是表演上来说,都是一部好戏。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求索,《屈原》也在求索。来源:青年报

  

关键词:历史剧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