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人民日报给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

※发布时间:2018-11-4 22:07:3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当今文艺创作中,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别进入百姓文化生活,甚至成为大众获取历史知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艺应该为大众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显得非同寻常。从事历史题材剧创作的作家艺术家们该用怎样的历史观进行创作,该奉献给社会什么样的历史题材作品,关乎我们新时代的文艺应该什么样的创作立场、走什么样的道。

  这些年特别是党的以来,一批高品质历史题材电视剧相继推出,使这类题材的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较高水准,不少作品获得国内外观众赞誉。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追求、特质、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重民本、崇、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命脉。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优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能够起到的作用,能够我们的民族自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些年,大批作家艺术家积极投身创作实践,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仅就古代历史题材来说,就有等反映我们民族历史的大戏问世。这些作品,与此前的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中,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诸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得以艺术表现和形象塑造。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普及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动力。

  表现近现代史的内容,历来是历史剧创作的重要篇章。在央视和地方台每年数百部数万集的电视剧总量中,表现近现代历史题材的内容占较大比重。如果与十年前产生等一年一部的年度热点相比,党的以来,这类作品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这些年,每年都有一批热播历史剧引领大众的审美,满足社会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这其中,既有像等一批再现重大事件的作品,也有着重表现历史人物的作品,如等。就题材来说,一批高扬理想和旗帜、反映隐蔽战线的作品,如等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持续数年的收视热点。这些作品,如同历史教育的形象教材、世代相传的红色家谱,对传统教育和党史军史知识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许多作品借助重要节日庆典的契机推出,诸如抗战胜利纪念日、重大战役纪念日、国家重典日等。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各纪念长征的作品就有十余部,和观众反响十分热烈。特别是等剧,在社会上引发的收视热潮出人意料。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也让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潜移默化影响了当代观众。这一蔚为壮观的艺术景观让创作者和影视界悟出:眼下的历史题材作品不是多了,而是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有着非常可观的观众需求,关键看我们能否拿出真正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历史剧离不开现代视角。任何一部历史剧都是对现实的观照,都是为了通过回望昨天烛照现实。许多关于近现代史的作品,为今天的人乃至整个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比如反映早期史的作品,大都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一个主题:对理想的坚守。比如周文雍、江姐、赵一曼、彭湃、蔡和森等人,他们、正气的,与的形成了鲜明对照。那些怕死的的第一步,无不是从开始,而的第一矢野浩二老婆傅晶步,又无不是从腐化和追求奢侈享受开始。这些历史剧叩问每一个人的,也向今天的人们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放弃了理想,我们的队伍还会出大大小小的“顾顺章”“甫志高”。

  毋庸讳言,当下历史剧创作与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不少差距,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凸显出来。甘为市场的奴隶、被的创作,“一味追逐市场和沾满铜臭味”的“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依然存在于文化市场。

  比如,有一种倾向,是对历史采取主义的态度。有的作品在表现历史时一味追求娱乐效果及商业利益,见事不见史,甚至以游戏态度历史,戏说史实,黑白,混淆美丑。有的将严肃的历史话题和真实的历史事件碎片化、小品化,严重地向消费主义倾斜。如此,诉说变成了“戏说”,历史写成了“秘史”。一些被群众厌弃的闹剧、“神剧”,便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怪胎。在这些作品中,历史的神圣、庄重、激昂悲壮,变成了哄堂一笑的戏说,成了博人眼球的奇招。倘若陷于这种娱乐化沼泽中,历史剧只能沦为流行文化的附庸,被市场,失去它最本质的功能。

  在历史剧创作中,有的创作者心浮气躁,不下功夫研读历史,而是弄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进行“车间式”加工和排列组合,甚至不惜东拼西凑一些离奇故事当噱头,把严肃历史变成宫廷权谋恶斗,变成调笑煽情的花边趣闻。这样的作品当然谈不上人物世界的叙述,也就难以给人历史的和教益,结果是离思想性很远,离低俗很近。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历史剧创作必须的根本立场。文艺作品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可以肯定地说,缺失历史定力,缺少价值立场,其作品必然如无根的浮萍,难以成为时代的扛鼎之作。

  明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年。两年以后,我们将迎来中国成立100年。这些重大时间节点,必然有影视题材作品加以表现,也必然出现历史剧的又一次热潮。在创作中毫不地坚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拘泥历史事实的繁杂和历史情境下的特定现象,把握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讴歌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坚定不移地运用手中之笔写好我们党、民族、人民、军队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是历史赋予的艰巨任务。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