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看历史为什么古代斩首要在午时三刻?

※发布时间:2019-7-6 12:06:3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梦见躲藏“午时”就是指一天的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加上三刻,就是将近正午12点,如果要算精确一点,就是中午11时43分12秒。

  别说是中国古代,就是现代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人认为是“阴事”,若处理不当,死者的鬼魂就会留在纠缠活人。

  如果主审官宣布一个将在午时三刻斩首,那说明他认为,这个人实在是十恶不赦,连做鬼的都没有。

  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午时三刻的时候,人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个时候砍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明朝有,如果有人在立春后或秋分前,是要被打八十大棍的。唐朝也有,若不是在秋分和立春之间,只有等到来年了。

  唐宋时的法律,除了每年从立春到秋分,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执行死刑。

  在徐克版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里个情节,十三姨教黄飞鸿学英语,教到woman这个单词的时候,黄飞鸿听成了“午门”,他埋怨道:午门不是砍头的地方吗?这个词不吉利。

  你从进入故宫,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午门。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非常雄伟,它由墩台和城楼两部分构成,平面呈凹字形,形成“阙”和“观”的规制。

  然而,“午门斩首”只不过是讹传而已,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因为,午门是国家举行重要典礼的场所,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怎么可能在这里?

  之所以有午门斩首一说,可能是人们将斩首与另一种刑罚混在一起了,那就是廷杖,通俗来讲就是打。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开头,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因谏言“朝廷开支无度,贪墨,,人怨”,而遭廷杖,被东厂提刑太监冯保在午门之外。

  在古代,实施斩首的地方一般有两个,一个是郊外比较荒凉的地方,因为围观的百姓不多,有利于维持秩序。另一个就是在闹市,比如清朝时曾将菜市口作为斩首的地方,作用就是用来,警示周围的老百姓。

  在一千年前的辽代,这里是安东门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明朝时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因这里沿街菜摊、菜店众多,所以“四九城”的许多人都来此买菜,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为“菜市街”,到了清朝时改称“菜市口”。

  当年,被拉到菜市口的刑场之后,尸体被运走,那些喷溅一地的斑斑血迹被随便拿一些黄土盖住。到了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菜市口又是一番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

  而“戊戌六君子”于菜市口舍生取义的事迹,亦在古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处死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当年,谭嗣同在此就义前,曾气壮山河地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也不知那些围观百姓做何感想。此后,菜市口便成了刑场的代名词。

  在菜市口一次最多的是光绪初年,因一件盗皇陵的大案一次被判处死刑的就有七十多人,秋后监斩,光兵勇就出动数百人,拉盖尸席的马车就七八辆,监斩官骑着高头大马,戎装持刀,杀气腾腾,两边官兵刀出鞘,鸣锣开道,很是森严。因斩处的是,怕抢劫,据说连街道两旁的送魂酒都免了。

  

关键词:古代历史电影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