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心得> 文章内容

纪录片《长征故事》 挖掘一段 让人着迷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5-15 14:07: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935年9月13日傍晚,红一方面军翻越达拉沟进入了空荡荡的旺藏乡。悄然进驻了旺藏寺和附近休整待命的8000多名红军战士,忐忑地驻扎在这个藏传佛教的周围。”随着这段画外音,镜头转到现在的旺藏乡次日那村的毛旧居,这座藏式木楼的主人桑杰点燃一炷香,插入香炉。画外音又起:“每天,在毛的照片前上一炷香,已经成为了桑杰的一种日常习惯,从他的眼神中依稀可见对毛的敬仰,以及那至关重要的一夜。”这是5集大型纪录片《长征·故事》第一集最开始的部分。该片导演张建勇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纪录片的拍摄完成,目前正在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1935年9月13日傍晚,红一方面军翻越达拉沟进入了空荡荡的旺藏乡。悄然进驻了旺藏寺和附近休整待命的8000多名红军战士,忐忑地驻扎在这个藏传佛教的周围。”随着这段画外音,镜头转到现在的旺藏乡次日那村的毛旧居,这座藏式木楼的主人桑杰点燃一炷香,插入香炉。画外音又起:“每天,在毛的照片前上一炷香,已经成为了桑杰的一种日常习惯,从他的眼神中依稀可见对毛的敬仰,以及那至关重要的一夜。”这是5集大型纪录片《长征·故事》第一集最开始的部分。该片导演张建勇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纪录片的拍摄完成,目前正在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

  《长征·故事》是今年纪录片创作的重点选题之一,由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及省广电总台联合出品,甘肃圣影文化有限公司摄制。

  在红军长征史上,甘肃是一个关键转折点。湘江战役之后,红战到甘肃境内,在宕昌县小镇哈达铺的邮政代办所发现了一张《大公报》,得知陕西北部有根据地,才有了后来会宁“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历史篇章。

  “创作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源于对长征经过甘肃这段历史的尊敬。”张建勇表示,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中,这一段历史描述得很少。“我们想弥补这种遗憾和缺失。”

  曾向形容过,1935年的9月9日,是他“一生中最的时刻”。这一天,张国焘复电、陈昌浩并转中央,南下。此后,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个向北,一个向南,而红军长征进入甘肃的旅程,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

  “从后的俄界会议,到会宁的三军大会师,红军完成了从到融合的痛苦历程,而长征也在这段旅程中确定了前行的方向,寻找到了的前景。”张建勇表示,正是甘肃这段特别旅程让其着迷,也给了他们创作的动力。

  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原因和甘肃特殊的地理,留存的文献及实物资料有限。在该片创作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在寻找最符合此片的风格样式。

  “80多年的沧桑,当年的亲历者中生活的人已经很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更适合这部纪录片的表现方式。这时候,情景再现就成为我们的一个选择。”张建勇承认,对纪录片来说,情景再现是一种重要且必须慎重的表现手段。过度再现或为再现而再现,会影响到全片的风格。“真实与历史的质感,成为我们进行再现的首要原则。”

  “影片拍摄全部在当年长征的发生地完成。我们寻找的拍摄景地以及道具具有丰富的年代要素。这就使得我们的再现较那种影视完成的作品,更具备真实与历史的质感。”在张建勇的里,情景再现只是本片的一个表现手段。该片的目标是寻找一种生命力量的传达,以及、坚韧向上的伟大的长征。

  6月26日清早,《长征·故事》摄制组驱车赶到成县五龙山进行实地实景拍摄。一下车,眼前的景象让摄制组振奋,县里预备役应急分队30名身穿迷彩服的战士和抛沙镇挑选出的10名基干民兵,抖擞地待命;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坡上,强坝村民兵开挖的3道100多米长、1米半深的战壕,依山势自上而下排列。

  当年在五龙山战斗中,强坝村村委会副主任强旦旦的伯父强克然和父亲强贵然曾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沿阵地送饭送水,抢救伤病员,被红军指战员誉为拥军模范。这次听说要拍摄五龙山战斗的纪录片,强旦旦带领村里的基干民兵保质保量完成了修筑战壕的任务。

  成县是摄制组的一个外景地,几个月的实景拍摄,摄制组走过了通渭、宕昌、徽县、卓尼、会宁等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这部纪录片的基本模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清晰的。

  张建勇感慨地说:“历时两个多月的实地拍摄,剧组的行程,丝毫不逊色当年长征经过此地的里程。因为要在实地拍摄,剧组的驻地与拍摄景地,常常有近百公里的距离,而且沿途经常出现险情。这种艰辛和努力,让我们可以时时感受到长征的一种呼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