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心得> 文章内容

美食记录片里没有记载的山西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山西面食你吃过吗

※发布时间:2018-1-2 17:32:1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在拥有悠长历史的中国,我们大约在4000年前就开始种植小麦,在丝绸之上学到的制作面粉的技术也是最早流传到了山西省。在很长一段时间,面试支撑着当地人的生活,现在依然也是当地最流行的饮食文化。但是有一些面食在时间的流逝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甚至连当地人都没有吃过。看看你吃过几种!

  擦蝌蚪也叫擦尖擦面蝌蚪,是山西久负盛名的传统面食。据《中华饮食文库·中国面点史》记载:蝌蚪形食品在宋代《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中已有描述。清代《乡言解颐》卷四中有蝌蚪子:麦、菽二屑各半,和面,用木床擦入沸汤中,熟而捞出,拌卤食之……蝌蚪子者,象形也。此山西后人食法,又曰格豆子,则音之伪也。该资料虽然讲的是山西名食蝌蚪子,用料与宋代不同,但其制法应是相同的。由此可推断山西擦蝌蚪始创于宋代,兴盛于清朝。

  说起这款面试就不得不说一样工具,那就是--擦床。擦床床架是木制呈井字形,中间开长形口,口上放置擦尖拍子。擦尖拍子为铁制或者铜制,呈凸形,岫面上开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小孔眼,孔呈扁圆形如月牙,多如鱼鳞。四边缘凸起,嵌在床架上,上下须严丝缝合,否则不能操作。使用擦床时,将面加水和合成软糊状面团,用铁勺把面团挑在擦尖床上(擦尖床须搭在滚沸的水锅沿上),左手按床架,右手握面团用手掌心推压把糊状面一下下擦到沸水锅里,煮熟用笊篱捞出盛放在碗里。

  粗粮也是山西的一大特产,山西老百姓擅长制作各种粗粮食品,可以做到粗粮细做,粗粮精做。每年回家,妈妈都会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喜欢吃的食物。高粱面糊糊就是其中一道。高粱面糊糊,顾名思义,就是用高粱面磨成的面粉制作成的糊状面食。是山西晋中、吕梁一带百姓的粗粮吃法。

  山西的又一种面食--溜尖面,亦称流尖。有长短之分,属于软面类。做流尖面条采用的工具也极其简单,只要1个凹形的盘子和1根竹筷就可以搞定。将面团放在凹形盘中,表面用清水拍光,左手托住盘底向内倾斜,面浆即向动。这时右手用一根竹筷子蘸水滗住盘边,使面浆顺铁筷缓缓流下。但要控制面浆流速,要始终保持如绿豆粗细的面浆顺盘边溜下,中间不得间断,故名长溜尖。还有一种流至26~30 mm左右,即用筷子割断,再从头溜起,此为短溜尖。两者吃法相同。由于此面面软易消化,尤受老人们的喜爱,山西民间祝寿欢宴,常以一碗一根为准,长溜尖奉献老人。用于为老人祝寿。民谚:长溜尖,不断线,一人一碗长寿面。

  山西的面食种类繁多,和面时的手法和软硬程度也各不相同,制作时所用工具也各式各样。只要能想到的,山西人都可以把它与面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今天的剪刀面,就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剪刀制作而成的。剪刀面在山西众多面食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据说剪刀面真正的发源地是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当时这个剪刀面是根据乔贵发经商走西口,常年不在家,妻子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情谊,每天中午都吃剪刀面,其意义就是永远剪不断自己对丈夫的感情。

  山西居民的早晚餐食谱中最常见的。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和饭。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和子饭的叫法、制作方法、辅料配备又各具特色。有以小米为主,加煮红薯、山药蛋、黄豆、糊面的;也有米面各半,加煮南瓜、白菜、拌面的;还有米少面多,加煮大量萝卜条的。层次低的叫糊面和和饭,中等的叫和子饭,高档的称流尖菜稀粥。其中,和子饭以加入的辅料不同而种类最多。

  据说搓豌子是晋南一带人民独特的传统小吃。它始于什么朝代,目前尚无确切的考证。但可以肯定它是一种古老的面食,而且已成为晋南人民喜庆欢宴时的美馔,更有趣的是,凡遇男婚女嫁,都要用这种面食迎新送娶,似乎不吃搓豌子就不算办喜事。由于搓豌子做工精细,又是手工操作,所以,每逢办喜事时,事主就把面粉分给邻居,全村大闺女、小媳妇人人动手捏制。这种习俗一来是图个吉庆欢快;二来是一家有事大家帮,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团结互结互助的品德。 至于它名字的来历,大概是因为它形似两粒连在一起的豌豆,故称搓豌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