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聚焦国内五大重点尖端科技工程: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超级LNG船,将建筑过程中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场景纳入《超级工程》的镜头。第二季展示了纵横中国的、桥、车、港的交通运输网络。
一般来说,科学技术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工程纪录片表现起来很容易陷于平淡,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超级工程Ⅲ》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除了工程本身,还将镜头对准在这些工程中付出辛勤劳动和卓越贡献的工作者们,用一个个物起一个个大工程。有人物就有了故事,从而激起了观众的观看兴趣。
长久以来,我国纪录片在涉及宏大主题时,往往采用宣教式的叙述方式,节奏缓慢拖沓,过度依赖解说词。《超级工程Ⅲ》了以往工程纪录片四平八稳式的宣教风格,努力向世界精湛的制作水准靠拢。全片影像风格恢弘大气、炫目夺人,细节处理上细致真实,打造了与国际接轨的视觉盛宴。
两极镜头和高速剪辑掌控叙事节奏、营造了动感视觉效果。为了展现超级工程的全景,《超级工程Ⅲ》大量交叉运用航拍全景镜头和特写、近景镜头,不仅为观众带来地面常规拍摄无法比拟的感官体验,同时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现场感及参与感。《超级工程Ⅲ》还大量运用高速剪辑,极大增强了纪录片的影像冲击力。
如第一集《食物供应链》开头的解说是: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在这个庞大的食物供应链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与此同时,画面快速出现一组水稻、农田的航拍镜头和人们耕作的特写镜头。解说词、画面和快节奏的背景音乐融合在一起,设置了悬念,增加了观众的观看期待。
3D特效镜头塑造科技感。《超级工程Ⅲ》运用了大量3D特效镜头,这些特效镜头与实拍镜头衔接得自然流畅,将超级工程复杂精密的科学原理动态地呈现给观众,增加了纪录片的科技感,也为我国纪录片的制作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灵活运用音响元素,营造叙事空间的意境美。《超级工程Ⅲ》根据画面不同的内容和节奏,配以不同的音乐旋律。如在讲述工程师的故事时使用同期声,提升了纪录片的亲和力;在概括介绍超级工程的内容时,一般配以沉稳、厚重的解说词;在展现中国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变化时,一般配以轻快、跳跃的音乐旋律。解说词、同期声、音乐交叉配合节奏,超越了画面物像显示的自然空间,增添了更多的人情韵味,营造出意境美。
客观记录彰显工程之美。《超级工程Ⅲ》采用客观中立的叙事角度,在整个系列中都没有出现我国这样的字眼,而代以中国的称谓,体现了纪录片创作者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视角,来讲述中国的超级工程。
科技进步彰显国家实力。不同于之前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人文纪录片,《超级工程Ⅲ》聚焦的是我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以及规模宏大的超级工程。无论是超强的食物供应链,还是世界最大的高速公网络,抑或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无不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大与进步,也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工程实力的名片。《超级工程Ⅲ》正值十九大召开期间,该纪录片不仅能反映以来我国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增强了人民对我国科技实力的认同感,彰显了大国形象。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问世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技鲜少界科技舞台上绽放光彩。《超级工程Ⅲ》以我国最新经济建设代替了古老的造纸术,成为中国文明世界的崭新标志。刚性的主题与人文的表达糅合在一起,建构了一个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形象,呈现了独具特色的大国操作,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