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琾电子游戏真正在国内市场刮起潮流之风,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美国EA公司的《命令与征服》与地区的《仙剑奇侠传》进入内地市场,掀起了一股电脑游戏浪潮。随之而来的是网吧行业的兴盛,无数少男少女们涌入网吧,开始接触对于他们来说尚属新鲜事物的电子游戏,中国内地玩家的游戏正名史也就此拉开帷幕。
1998年到2000年期间,一二线城市的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角落。伴随着《星际争霸》、《英雄无敌》等游戏的引入,一大批青少年成为这些游戏的拥趸。新鲜事物总是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并投入大量时间,游戏也不例外。不少刚刚接触到游戏的青少年开始频繁出入电脑室。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部分家长的忧虑,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定性电脑游戏,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对电子游戏表露出极大好奇心的孩子。在这样的现象出现一段时间之后,真正让“电子”说法走进大众视线,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是2000年日报发表的一篇名为《电脑游戏 瞄准孩子的“电子”》的报道。
报道讲述了一位因孩子电脑游戏而四处寻求帮助的母亲找到了日报的一位记者,于是记者对武汉周边的游戏厅与电脑室进行了三次暗访,在暗访中,记者发现了电脑室里大部分都是孩子,这些孩子甚至会在上课时间来上网。电脑室为了吸引孩子前来,也办起了涵盖上网者吃饭、睡觉甚至代家长签名等一条龙服务。
在报道中,记者采访了电脑室老板,电脑室老板称,游戏的孩子,男的长大会成为小偷,女的长大会成为小姐。
这篇报道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将游戏冠上了“电子”的称号,直到现在,这种说法依然随处可见。但实际上,18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些出入电脑室的孩子,并没有一个成为抢劫犯、小偷和小姐。当然,这篇报道的内容真实性也无从考证。
《电脑游戏 瞄准孩子的“电子”》发表于2000年5月9日,一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一纸,全面了国内电子游戏及其零附件销售。国内的游戏市场彻底发生改变,主机与主机游戏无法进入中国市场。随后的几年里,网游登上舞台,成为游戏的主力军。
2000年后,网游逐渐成为中国游戏市场的主力军。《传奇》、《魔兽世界》等游戏在国内的崛起,让网络游戏迅速取代单机游戏成为网吧中的主旋律。随着另一批孩子投身于网游,《魔兽世界》们自然成了新的“电子”的代名词。
此时,不仅们对《魔兽世界》进行,社会上还出现了另一种力量,开始对“”于电子游戏的少男少女们进行。他们的代表就是自称为教授的陶宏开与杨永信。
陶宏开背后的标签很多:美籍教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以及他被所熟知的身份——网瘾专家。陶宏开自称美籍华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在其与网瘾少年斗争的几年间,其自称巡回过20个城市,举办超过80场,直接百余网瘾少年。不仅如此,他还与与200家互动,培养千余名志愿者,面对面听课者逾2万人。
自2006年起,陶宏开便开始对《魔兽世界》与《传奇》进行,其最出名的言论便是“美国没有多少人玩网络游戏”。2009年,陶宏开与魔兽玩家水妖展开了一场直播辩论,双方就网瘾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这次事件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不少《魔兽世界》玩家自发成立反陶宏开联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游戏玩家们开始与质疑声抗衡,他们不愿意背上“网瘾少年”、“网瘾少女”的称号,也不愿意自己喜爱的游戏被家长当做“电子”。
2011年,陶宏开在接受中央人民《经济之声》节目组采访时称,玩游戏对女人危害甚大。陶宏开的此番言论也激怒了游戏玩家们。《艾尔之光》游戏工会狐狸国度的为了捍卫自身利益,选择街头进行,这些女玩家在现场拉起了“陶宏开必须向全中国女玩家公开致歉”的。当然,这只是游戏玩家们与陶宏开进行的一个缩影。
10多年后,当《魔兽世界》电影上映,人们讨论的除了对艾泽拉斯的回忆与情怀,很少有人再提起“网瘾”二字。我们无法得知玩家们的游戏经历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困扰,我们能看到的是游戏文化带来的玩家们对青春的集体缅怀。
当一位80后魔兽玩家发现女儿未成年事件中后,选择在网络上向曾经艾泽拉斯的勇士们。这时候勇敢站出来的只有玩家们自己。在某种意义上,《魔兽世界》早已不止是一款游戏那么简单了。
2008年7月3日,开始一个7集电视纪录片《战网魔》。改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杨永信对于不良网游的看法以及2006年以来对于网瘾少年的治疗过程。但实际上,该纪录片中出现许多事实不清的情况,如在介绍《魔兽世界》中可以随便、偷盗时,所采用的视频片段却是另一个游戏《流星蝴蝶剑》的画面。
自纪录片《战网魔》和同名书籍宣传上映后,包括央视1套《在线集专题片《网梦醒来》,央视10套、央视9套《人物》栏目的《网瘾戒治专家杨永信》,央视1套《百姓故事》栏目的《网瘾背后》,央视内参片《谁来网瘾孩子》在内的电视纪录片,日报、、健康报、小康、家庭、山东卫生等报刊也刊发相应纪性报道,对杨永信及该节目表示赞扬。
在此后的几年里,杨永信在他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用电击疗法迎来了一大批家长心目中所谓的”网瘾少年“。与此同时,杨永信也在不断地推出自己在治疗网瘾上的:《用心戒网瘾》、《戒治网瘾 重塑性格 》、《让孩子告别网瘾——网瘾戒治》等书籍陆续出版。在书中,杨永信夸大网瘾的危害,并鼓吹自己的电击疗法。
但2009年4月起,开始对杨的治疗方式提出质疑。在其论坛被黑后,有进行追踪调查,其中信息时报刊登了《戒瘾过程如在》等文章 ,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郭建龙得出的结论是,杨永信“其实就是摧毁孩子的抵抗心和自信心,让其产生恐惧感,然后暂时”,认为杨永信的手法类似传销。
2009年5月初《广州日报》刊登文章《比网瘾更的是什么》称,《战网魔》中的“网瘾少女”武旭影其实已二十多岁,已经是心理学硕士,而无论从什么角度,武都没有所谓的“网瘾”。若杨永信的中心是戒治网瘾的,那他的中心根本没有接受武旭影的逻辑基础。文章质疑杨永信到底是在戒网瘾还是在戒“不听话”,并感叹帮父母使孩子“听线日,中国青年报记者白雪、王烨捷在经济特稿专栏发表了《一个网戒中心的生态系统》《戒网专家”电击治疗惹争议》等文章,把杨永信和他所创建的临沂网戒中心拉到了的聚光灯下,一时间在和网络上引起了强烈争议。
同年,著名记者柴静采访杨永信的网瘾治疗中心,制作了《网瘾之戒》的新闻专题片。纪录片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临沂网戒中心。一个不服从杨永信管理、不承认自己网瘾便会被电击的地方。当柴静杨永信,问他怎么治疗孩子的时候。杨永信微笑着说。
“一边电他一边问他为什么要来这啊,还敢不敢啦。如果他回答错了就继续电。一直到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为止。”
10年过去了,本该销声匿迹的杨永信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10月22日,一位微博用户发布了一段关键词为“十三号室”、“叫声”“临沂第四人民医院”的视频,矛头直指杨永信。
在这条 50 秒的视频中,拍摄时间为深夜,画面没有明确信息,只是当播放至 10 秒钟时,便能听见一名孩子地叫着爸爸,而后是阵阵不断的哀嚎,视频末尾还传来了激烈的“砰砰砰”声。
随后事件进行发酵,微博上出现大量关于“治疗网瘾”的之声。共青团中央也发文呼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权益。”
不久,临沂市卫计委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临沂网戒中心已在 2016 年关停。小孩哭闹与杨永信无关。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即使没有杨永信,治疗网瘾就真的消失了?很遗憾,这个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直到如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主流对游戏的口诛笔伐。“网瘾少年”的说法依然随处可见。在这样的中,家长很难正视游戏,正视玩游戏的孩子。
早在十年前,在网游遭到与社会的口诛笔伐后,监管部门便开始要求游戏厂商设置防系统。2007年4月11日,网络游戏防 实名方案首次向发布,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系统的通知》 ,要求各网游运营商于当年4月15日开始在所有网络游戏中试行防系统。
在十年时间内,游戏的防系统一直在进步,社会的却始终没有迎来全面反转。只不过的对象从《传奇》变成了《魔兽世界》,从《魔兽世界》变成了《王者荣耀》。社会对游戏的戾气从未消失,玩家与厂商也始终在努力消除。
处在建立世界观、对一切充满好奇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确实容易于某样事物。但有人喜欢游戏,有人喜欢足球,同样是娱乐方式,与否,主要取决于玩家自身。对游戏厂商来说,游戏需要正名,未成年玩家同样需要监管。
在过往的历史中,对游戏的恶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玩家们的游戏成瘾史又何尝不是在呼吁家长、社会更多更好地关注与正视自身爱好的历史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