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陈刚早已不能算是“小保安”了:36岁的他,如今是市保安服务公司特种行业分公司勤务二大队的大队长,从事保安行业已有18年。
1994年,18岁的他拎着仅有几件衣服的手提袋,只身从市高阳县的一个小村庄来到投奔亲戚,发誓要扎根城市。18年后,陈刚用5个多月的时间写成11万字的小说《保安日记》。
“《保安日记》正是记录了我18年‘都市放牛’的奋斗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部以反映进城务工青年都市创业为主的电视剧《都市放牛》风靡一时。刚刚进城的陈刚也曾是该剧的观众。“《保安日记》虽然是小说,但内容绝对真实。”陈刚将其定义为:自传体、励志小说。
小说完成后,他花了5000元印刷了600本。除了将这些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之为“书”的印刷品送给家乡的亲朋好友外,其余大部分书都被陈刚送给新迈入保安行业的年轻人。
这位在城市站稳脚跟的“过来人”写《保安日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诉如今进城务工的80后、90后:“只要踏实肯干,小保安也能在城市收获成功、找到、获得尊重。”
说实线年前陈刚之所以选择保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安工作门槛低,用不着托关系。”那时,当一名保安要求很简单:“17周岁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五官端正”、“1.70米以上”、“无文身、无残疾”。
然而,当时在很多人眼中,与这份工作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却是:工资低、不稳定、没前途。虽然保安是“头顶国徽,肩扛盾牌”,但当时这身却并没有帮助保安获得社会的尊重。这令年轻的陈刚感到郁闷。
“许多保安一旦恋爱,总会被对方要求换个工作。”陈刚回忆说。他的一段恋情也曾因为保安身份告吹。陈刚随本市女友到其家中见父母时,当对方听到“保安”这个词后脸色立刻由晴转阴,再没说一句线分钟。
“当然同事中也有成功的,但一般都是‘倒插门’,孩子还得跟女方姓。”这令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陈刚无法接受。
但陈刚并不认为仅仅凭借“踏实肯干”就能算得上是一名好保安。随着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涉及法律和企业管理等知识,初中文凭的陈刚开始为自己“充电”。
1999年年初自学高中毕业;2001年拿到大专法律专业自考文凭;2004年获得十多个自考本科单科结业证。
如今在陈刚看来,时下的合格保安应该是“踏实肯干”“有知识”“职业化”三位一体。“现代社会上越来越需要高层次、综合性的保安人才。”陈刚介绍说,有的客户开出详单,“定制”既能当司机保镖,又能当翻译的保安。这类保安,工资也是“综合性”的,月薪能达一两万。
2000年,陈刚被保安公司转为合同制工人,成为一名合同制职工,补全了“五险一金”。2003年,通过竞聘,他又成为了市保安服务公司大队长。
2010年1月1日,《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在他从事这个行业16年之后,“保安行业终于进入有法可依、依事的新时期”。
也是在这一年,连续三年提交申请书、进行了12次“”之后,陈刚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中国。
“保安与、军人、、税务等有何之分?”“都是在社会上的,我为我能穿一身保安而自豪。”作为全国420万保安从业者中的一员,而今在《保安日记》中进行这样的自问自答,陈刚感觉有底气了。
前些时候,陈刚在互联网上读了一位农村走出的城市白领所写的“热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那个晚上,陈刚失眠了,18年来的一幕幕在大脑中不断闪回。
“我奋斗了18年如今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市民了。”陈刚套用那篇“热文”的标题,与记者分享那次彻夜未眠的思考。
初来时,看到夜晚的霓虹灯闪烁,陈刚想起自己生活了18年的村庄,“那里经常停电,连最起码的生活用电都不了”。看到通宵亮着的灯,陈刚觉得:这城市也太费电了吧!
陈刚说,直到多年以后,这句话还令他记忆犹新,“时刻提醒自己属于什么角色”。甚至见到喜欢的女孩儿,陈刚都不敢随便夸漂亮。“人家漂亮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1994年的春节,因为值班,陈刚未能回家过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和同事来到周边的一个小广场上举杯庆祝自己在外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一个同事指着灯火阑珊处说:“我们什么时候,像这个城市的市民一样,有我们的一套住房,一个家呢?”一句话不免使大家辛酸,趁着酒劲儿,他们大声吼起当时在打工者中流行的歌曲《在他乡》:“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让他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
“请给我一个打拼的/努力建设我们美丽幸福的家园/请给我个温馨的港湾/在付出时体会到幸福就在眼前。”《保安日记》中,陈刚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孤独和彷徨。
虽然写作这首名为《中京,难以说爱你》(注:“中京”代指“”)的小诗时,陈刚已来到近4年,虽然他已经是中队长,带领着30多个保安兄弟,但与初来时一样,他仅仅是这个城市里的一名小保安——没有女朋友,没有房子,更没有家。
其实,陈刚在1995年就解决了自己的城市户口问题,但在写《保安日记》时,他还是特意上网查找了《关于市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正式实施的具体日期和相关:2001年8月1日,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首次推出户籍制度,全面放开市区户口准入。
因为作为一个曾经的外来务工人员,他知道:“这个在我们扎根城市的进程中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有户口、娶妻生子、有房有车——陈刚告诉记者,这是大多数人眼中外来务工者成为城市主人的三个标准。但在亲眼看到儿子和“土生土长的本市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的那一刻,他才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泥腿子’历史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