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汇报材料> 文章内容

「特别策划」回归20年“北上”导演群像

※发布时间:2017-7-1 15:36:5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回归20年之际,亦是盘点导演“北上”群像的好时机。曾几何时,影视一度了港台东南亚等华语市场,成熟的商品化运作使得影片产量极高、类型繁多。导演有着非常完善的工业意识,内地有着广阔的市场和题材选择,二者搭配得当,对于影视作品提升自身的内容质量和技术实力有百利而无一害。导演“北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关于他们为何转身离开市场,接下内地的橄榄枝、北上之后的状态,以及他们的困惑与适应,都是我们关心的话题。为此,我们将从电视剧和电影两条线切入,进一步了解导演“北上”群像,了解他们在内地的影视产业中九转功成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殊荣。

  就电视剧而言,导演几乎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从《杉杉来了》《何以笙箫默》《活色生香》《锦绣缘华丽冒险》,到《克拉恋人》《旋风少女》《微微一笑很倾城》,再到《花千骨》《无心》《诛仙·青云志》……尤其近年来,在IP甚嚣尘上的市场下,导演参与创作的电视剧作品不胜枚举,导演北上的动因也各有不同。

  曾执导《活色生香》《旋风少女》《我们的少年时代》的成志超导:“在TVB,导演按的安排接戏,所以创作的空间比较小。不像内地,我们导演可以以个人的身份选择题材、创作项目,与不同的公司合作,所以自主权比较大。”TVB有着比较严苛的影视剧流水化作业流程,自然了导演对剧本的消化与修改,内地能够给导演在剧本修改等方面更大的空间。

  而《花千骨》的导演林玉芬则是在1997年,李国立的“招呼”之下,在内地的事业的。她曾说过:“我当时并没有太多利益权衡,也许是因为早早跟内地结下,因此在这个偶然的机会下就北上了。”没想到的是,此后由于内地影视产业的繁荣和市场的相对枯萎,成批的同仁“北上”将事业重心转向内地,有胡明凯、李慧珠、何澍培、梁胜权、黄俊文、黄伟杰……

  此外,内地的按集付片酬或是按剧打包付片酬的行业模式之下,导演“北上”后的片酬确实要高于在的工资。虽然他们都未曾透露具体的片酬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片酬的优势并不是他们来内地拍戏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这种行业模式下,导演有更大的创作度。

  让林玉芬名声大噪的,是2015年的《花千骨》;2016年的《微微一笑很倾城》也成为年度热门大剧;2017年,林玉芬导演贡献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TVB时期的代表作有《刑事侦缉档案2、3》,但正如林玉芬自己所说:“我更受关注的是古装偶像剧。”她的作品还包括曾经的《仙剑三》和《步步惊心》。她对于曾拍遍《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金庸剧的如今缺少古装剧发展空间,外景必须要到内地取景颇感无奈:“基本上在拍外景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没有什么景是不穿帮的。”

  梁胜权是原邵氏电影副导演,曾担任ATV编导及新加坡新传媒监制。“北上”之后,执导了《仙剑奇侠传》《仙剑奇侠传III》《美人无泪》《花千骨》《古剑奇谭》等作品。

  过往成功的作品能够增强投资方的收益信心。这使得在港台偶像剧市场逐渐萧条的背景下,林玉芬、梁胜权等这些当年作为港台偶像剧支柱的导演们,却也能依靠当初的代表作再到内地来行走江湖。

  经专业行业机制历练过的导演们,在审美方向上似乎也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或许是因为港台的电视产业黄金期早于内地,港台导演确实在摄影、灯光、画面、服装质感上与内地导演有不一样的要求。”林玉芬说。在她看来,“也不敢说相对于内地导演在质量上提高了多少,但在审美要求和感觉上有不一样的地方。内地导演可能更擅长的是剧本的源自生活、接地气。”

  观察近年来导演执导的热门偶像剧,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热门IP改编的剧占了大半,这也为内地偶像剧的发展奠定了粉丝基础以及剧本优势。林玉芬对此深有体会:“这些小说陪着你们成长,你们有认同感,所以看剧的时候就会更投入。相对而言,以前的港台偶像剧都是讲的别人的故事。”

  导演蔡晶盛说,导演的速度一定比内地导演快,内地导演很少能够做到两个月拍40集电视剧,但对于导演来说,这根本就是家常便饭。投资方如果出于成本考虑一般都会优先选择导演。

  时下司空见惯的AB组模式,也源于导演的引入。2000年陆毅版《少年包青天》的导演胡明凯是人,那时的古装剧就已开始分AB组,内外景轮流拍。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白天拍片,晚上看片,十分严谨和敬业。这样的效率在当时的内地是少有的。

  曾多次与港台艺人、导演合作的制片人张珺涵也表示:“港台的班底相对于内地团队更加物美价廉一些,很多出品方也都愿意用相对敬业并且水平有保障的港台导演与艺人。”

  相比于拍戏时到点下班后可以回家休息,在内地,几十个小时连轴转都是常事,所以剧组人员也只能住宿在剧组,这样的工作方式曾让成志超不习惯。不过后来他也想通了:“因为在内地我的参与成分比较高,就觉得这个是我自己的作品,拍到入神以后我也经常会忘记放饭。”其实能够比较快适应内地工作、生活,更重要的原因是,成志超已经在上海安家定居了下来:“我现在觉得,我完全就是个上海人了。”

  “北上”之后除了成长,还有困惑。蒋家骏坦言自己最想拍摄的是电视剧的代表——警匪剧,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不能在内地实现。一方面是政策决定,而另一方面也是市场决定——如今警匪剧已不像从前那样火了。

  还有内地电视剧市场比较注重资本,导致泡沫严重,有的电视剧质感还不如十年以前,但演员却可以非常容易地从中捞金。演员中心的现象也会影响到导演创作。鞠觉亮透露,他曾经听到,有的剧组导演想将演员是不可能的,因为演员带资进组:“想把演员开掉,可能第二天被开的就是自己。”

  去年内地电影市场相对惨淡,但细数口碑逆袭与票房喜人的作品,导演撑起了半壁江山,《美人鱼》《湄公河行动》《澳门风云3》等都是口碑与票房兼具的佳作。如此辉煌的成绩,是导演时机赶巧的昙花一现,还是力量积蓄的大势所趋?这个话题可以追溯到新千年伊始。

  2003年,为促进内地和特别行政区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加强双方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双方决定签署《内地与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一协议的签署加速了导演向内地市场靠拢。

  据电影发展局秘书长冯永回忆,当时许多影院陷入零票房窘境。电影界就向当时的行政长官,让电影打入内地市场,既能助力CEPA的推进,又能缓解港岛电影市场的压力。在这一特殊背景下,电影圈掀起了“北上”合拍的热潮。其中,杜琪峰、王晶、彭浩翔、徐克、叶伟民等都是“北上”的中流砥柱。2000年杜琪峰执导的《孤男寡女》斩获佳绩后,爱情喜剧片成为“北上”导演的主攻类型。

  然而,由于与内地的“文化鸿沟”,这些片子像的面貌难获内地观众青睐。像叶伟民执导的《女朋友》就惨淡收尾。一时间“北上”之道遇阻、“电影没落”、“北上水土不服”等唱衰声四起。

  此后,导演逐渐调整了当初用内地演员讲故事的模式,颓败局面在2013年全面扭转。这一年,杜琪峰的《毒战》全程内地取景。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在内地突破5亿票房,而周星驰与郭子健导演的《西游降魔篇》更是一跃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徐克和陈可辛是最早一批“北上”的导演,后来这个名单加入了吴宇森、陈嘉上和杜琪峰。这几位早在电影的黄金年代,就是“大拿”,来到内地,经历短暂的适应期后,都推出了质量和票房都不错的作品——《如果·爱》《投名状》《龙门飞甲》《毒战》等。尤其是《毒战》,杜琪峰最大的贡献是在内地让警匪片这一类型的审查尺度更加了一些。

  有人说,《无间道》之后,再无拿得出手的本土电影。《无间道》的三位主创——刘伟强、麦兆辉、庄文强也开始“北上”。“风云”系列是麦庄北上的新作,虽然讲的是的故事,片方打出的也是“最纯粹的电影”的口号,但是整体的风格和叙事已经开始偏向于内地观众的口味了。总体的趋势是,内地越来越接受电影人的北上,而电影人也在和内地靠拢。

  再往后看,无论是陈木胜、林超贤、冯德伦,还是梁乐民和陆剑青,这些中生代导演都在试图找到内地观众和电影工业的契合点,像《激战》《寒战》都为陆港合拍片的翘楚之作。逐步地,他们会成为“大华语电影圈”框架下的主力力量。

  就像王家卫所说:“内地观众和现在都还是停留在导演北上掘金这种观念里,要不然就是一天到晚说我们要跟好莱坞去拼啊什么的,其实就是一个‘饼’的问题。电影其实是没有分东西南北的。北上是因为要掘金吗?肯定不是。你们现在的思维啊,有时候太功利了,我在拍电影的时候,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只不过,面向未来,“大华语电影圈”不仅需要的是工业水平,更需要的,是电影人在文化上、思维上与整个华语文化的合流。其实作为世界文化的一极,东方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符号,而华语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未来再说重振“电影”可能真的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电影”终归是“大华语电影圈”的一部分。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