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约公元前310年),战国时期魏国人。传说他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高足,而“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曾任秦相,封武信君,后来长期为秦国效命,从事游说离间诸侯的活动。他极力连横之事,努力齐楚同盟,为秦国最终实现各个击破立下大功。
但是,张仪这段时间的辛苦和付出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后来他在秦国受到许多,甚至连生命也受到了严重,只好狼狈地逃回魏国。回到故土后,他依靠在他乡所赢得的巨大声名幸运地受到魏王重用,被任命为相。张仪自此没有再离开魏国,直至死在任上。
苏秦了齐国,张仪则成就了秦国。二人同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名。太史公司马迁称他们为“权变之士”乃至“倾危之士”,为他们分别做了很长篇幅的传记。
张仪自以为学业有成,便前往楚国谋取,并在楚国令尹(相当于相)昭阳的门下做成门客。这一天,昭阳在家中大宴宾客,得意之时,便拿出和氏璧,想给宾客们开开眼。可是,传来传去的,这宝贝竟然不翼而飞了。因张仪新来,大家便同时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他。昭阳也感觉张仪形迹可疑,于是将张仪抓起来一阵。他竟被打得奄奄一息,含恨告别了楚国。张仪被人抬回家中后,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终于从昏睡中苏醒过来。没想到他挣扎着醒来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又惊又喜,连忙回答说:“在。不在的话,你哪能开口说话呢?”张仪轻声地说:“那就不怕。我营生的资本没有丢!”
这段与热播的年度大戏《芈月传》中情节有些出入,电视剧中是张仪被芈月搭救,醒来后对芈月及葵姑说出舌头是否还在与不在的线年左右,张仪听说秦国重用客卿,大量地吸纳人才,便赶到秦国寻找机会,没想到果然就此迎来转机。
据《吕氏春秋》,他这次入秦是得到了东的资助。这一次在秦惠王面前,他出众的口舌之能得以尽情施展,过人的才学终于受到重视。此后,他又凭借着在平义渠内乱、攻取魏河西之地等事件中的功劳,获得再次提升,直至被惠王任用为相,过了一阵得意潇洒的日子。此后他又受秦惠王派遣,前往诸侯国从事离间活动。由此开始,他得以再次施展他出众的用间谋略,借出使为名,行用间之实,在列国政坛掀起一番大波浪,也由此赚得大名。
张仪自以为对魏国的情况了解得多一些——他毕竟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便将他行间的第一站选定在这里。正如诸多的不幸一样,此时的张仪竟要靠自己的祖国来追求和实现个人的价值!正是在这个他理应为之效命的地方,张仪开始了他的间谍生涯。纵然他在故土没受重用,他乡,颇多坎坷,但他的这些所作所为,仍是令人唏嘘不已。
张仪再次回到魏国的时间是公元前322年。他是以秦王使者的身份来到魏国的。在魏王面前,他再次展示了巧言利舌,最终说动魏王,并且获得极大信任,直至被任用为相。当然,如果考虑到他是以秦使臣身份回到魏国,则此次任命可能是魏国迁就于秦国的面子,或者是魏国基于一种特殊的外交利益而任命张仪为相的。而张仪的这个相位,很可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相位,一定不会被委以实权。
很明显,魏王知道张仪是从秦国过来的,也很可能是带着秦王的某种特殊。也正是这个缘故,张仪必须花一定心思才能魏王,在为秦王谋得实利的同时,还能把魏王哄高兴,从而换取秦王更大的信任,为挣得更多本钱。故此,张仪的这次成功出使,一半是依靠着自身努力,更多的则是依靠强秦这一后台。
据《战国策·魏策二》,魏惠王曾经公孙衍之议,一度准备禅让于张仪。但这很可能是策士们的说辞而已。因为禅让正是那时候的风尚,故此魏王的这次禅让,可能只是虚晃一枪,是为了博得尊贤之名,并非真的是要主动让贤,真将国君的宝座让给张仪。所以,当魏王敲锣打鼓地要举行禅让时,张仪也很清楚这只是魏王的沽名钓誉而已,故此也明确地表示。
这次禅让虽由于双方的默契,像演双簧一样只成为一张空头支票,但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张仪当时在魏国一度是受到了相当程度的信任。而张仪正是借助于这种信任,开始大行间谍之道,大肆窃取魏国的秘密,堂而皇之地进行间谍活动。
但是,当张仪试图魏王秦国,从而实现他与秦王事先拟定的“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战略计划时,却没有获得成功。因为魏王自恃国力雄厚,根本听不进张仪的这番鼓噪。张仪眼看不能达成,便立即悄悄派人返回秦国,秦王立即发兵攻打魏国,试图以武力魏国就范。秦国大军迅速出动,并根据张仪所提供的情报,进攻魏军所不守,迅速将魏军击败。这时候,张仪试图乘机再去游说魏王事秦。正当魏王犹豫不决之际,他受到了其他诸侯的提醒,开始怀疑张仪游说的真正。张仪害怕,只得匆匆逃回秦国。
据《战国策·楚策三》,张仪的这次仓皇逃走,大概是受到了来自楚国的压力。楚王告诉魏王张仪的“不忠不信”,令魏王猛然。张仪的相魏,本来就是借出使为名而行用间之实,心虚总是难免。故此,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便不敢大意,只能立即撤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认为是“楚王逐张仪于魏”。
秦的这次攻魏,使得齐、楚两国都感受到巨大压力。他们于是试图结盟,与强大的秦国一争雌雄。张仪回到秦国后,一度复任相国,但又因为齐楚联盟对秦国有所牵制,便再次赶赴楚国进行间谍活动,主要目的是离间齐楚联盟,便于对其实施各个击破。
张仪来到楚国之后,不惜重金了楚怀王的宠幸之臣靳尚,使其作为内间,替自己的游说活动创造条件,并通过他实现接近楚王的目的。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愿意与齐国断交,我们立即将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大王。这样,楚国强了,齐国弱了,而你们也与秦国交好了。尤其重要的是,您得到了六百里土地的实惠啊!”楚怀王被这“一计而三利俱至”的好事所,连大臣们的劝阻也置若罔闻,立即做出“闭关绝约于齐”的愚蠢决定。于是,经过张仪的间谍活动,刚刚启动的齐楚联盟战略便立即宣告破灭了。
楚王对张仪的话信以,便天真地立即派一名将军跟随张仪前去秦国收取土地。没想到张仪一回到秦国,便对外自己骑马时不慎摔伤,整整三个月不出。这让楚怀王焦急万分,但是他仍在抱有幻想,希望秦国将商於尽快割让给他。楚怀王以为秦国割地是因为不信他的与齐国绝交,于是做出进一步与齐国交恶的举动,净空法师近况来表示对秦的忠心,以尽早获得土地。就这样,张仪成功地以拖延战术,使得楚国的外交政策左摇右摆犹豫不定,进而与齐国全面交恶。秦国不但不理会楚怀王的这些示好之举,反而乘机极力拉拢和联络齐国,一举在诸强争霸的格局中占得主动地位。
终于,张仪答应割让土地了,只是这块地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楚怀王一直眼巴巴地等着这块地的到来,没想到的是这块地已经严重地缩水。所以他在听到张仪的答复之后立即大怒,遂派兵攻打秦国。这时,齐国已经与秦国结交,楚国则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与秦国的战争也就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次交战的结果,秦军在丹阳一带大败楚军,并一举占领了汉中。在夺取汉中之后,秦国再着力经营巴蜀,使得巴蜀和汉中连成一体。楚国对秦国的也自此得到缓解。
需要说明的是,张仪献地于楚,除了可以加强秦楚联盟,便于秦国东进之外,还可以齐楚联盟,减少齐国的牵制,可谓一石二鸟。所以,“献地”大概确有其事,是张仪楚王的一个重要筹码。只是在所献之地的大小和上,秦国和楚国大概有过一些讨价还价之后,秦国没有兑现原先的承诺。个中缘由,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很可能是因为秦王的,才使得张仪的这种口头之约未能最终兑现。显然,所谓“六百里商於之地”既然能勾起楚王的,当然也对秦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此秦王不会大方地这块地,这才进而引发两国之间的争斗。
当然,不管这次是出于何种原因,张仪都要背上这“诈楚”的。楚怀王总会把这笔账记在张仪的头上,对其深恶痛绝。
土地大概是当时外交和寻盟时一个常用的筹码。过了两年,秦惠王又一次打起以土地换取外交筹码的主意。这一次,他想用商於之地来换取楚的黔中。楚怀王因为对张仪耿耿于怀,便对秦王说:“我可以把黔中无偿奉送,而你则只需将张仪交给我就行了。”秦惠王听到这番话,感到十分为难。与此同时,张仪也得到了这一消息。他径直对惠王说:“大王不用担心,我可以去。”
张仪一到楚国,便被怀王。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仪此前重金的靳尚起到了重要作用。靳尚对楚国的宫廷内幕非常了解,而且得了张仪的好处,就需要为张仪办事。所以,为了解救张仪,他设法找到了楚王的宠妃郑袖,希望利用她来影响楚王,以达到解救张仪的目的。靳尚绘声绘色地对她说:“秦王非常器重的张仪被大王关在,秦王一定会尽最大努力营救。他除了奉送土地之外,还会送来许多能歌善舞的绝色,怕您再难获得宠幸了。”郑袖听到这话,非常着急,觉得靳尚所言很有道理,便决心设法营救张仪。于是,她“日夜言怀王”,对着楚怀王不停地吹着枕边风,终于使得楚怀王改变主意,同意张仪。张仪就这样由一跃而变为座上客,并顺利地离开了楚国。
秦国赖张仪之力,在纷繁的变局中一举赢得主动,并在此后多国争霸的格局中一直处于执牛耳的地位,直至完成统一。但是过了几年,张仪在秦国的风光日子便难以为继了。随着秦惠王的去世和秦武王的继位,他立即从众人瞩目的明星变成千夫所指的罪人。
秦武王在做太子时就对多端的张仪十分反感,再加上张仪立下许多功劳也惹得群臣嫉妒,以致他们“日夜恶张仪”,在秦王面前说张仪,秦武王遂对张仪有了杀心。张仪对此心知肚明,一直苦苦寻找着的办法。
这一天,他看到秦武王心情不错,便对他说:“我知道齐王非常痛恨我,他曾说过,我到哪里,他就会追杀到哪里。所以我决定到魏国待一阵子,坐等齐国派兵攻打魏国,而您则正好坐收渔利。”秦武王一听:“好啊,那你就到魏国去吧。”张仪到了魏国,齐王果然立即着手准备攻打魏国。魏王非常。张仪说:“大王不用怕,我自有主意退兵。”张仪便派一个名叫冯喜的去齐国游说齐王。冯喜对齐王说:“大王恨张仪自是不假,但您如果现在攻打魏国,就恰好中了他的了。”齐王不解。冯喜说:“张仪离开秦国到魏国,本来就是希望引起齐魏交兵,秦国好乘机得利啊!”齐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即罢兵。张仪因此得以在魏国安度残年,最终在故土去世。
张仪和苏秦一样,同被视为纵横家的杰出代表,也同样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战略间谍。他每每在危难中显示出超凡的智慧,也因此得以顺利地完成行间任务,同时在自己的生命受到严重时,成功地实现自保。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曾说:“历观古人之用间,其妙非一……有间其左右者,有间其纵横者。子贡、陈轸、苏秦、张仪、范雎等,皆凭此术而成功。”总体上看,张仪对于一国乃至多国的战略格局能进行认真合理的分析,准确地进行预判,以及预先做好准备,是他能每每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他游走,完成了众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生命往往看似悬于一线之时却总是平安无事,与他细致的研判和周密的准备是密不可分的。
除此之外,张仪在平时练就的出众口才和情报谋略,也是他每每获得大功的重要因素。应该承认的是,纵横家分析判断国际格局变数的能力,从容应付变局的能力,包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能超人一等。这与他们平时所接受的扎实训练不无关系。纵横家的育才和育才方式,有着强烈的自身特点:其一,特别注重全面素质;其二,特别重视在纷繁头绪中抓关键的能力。纵横家们因此尤具在国际社会中立足的本钱。
一方面,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显示出过人的自信和超强的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能够在事先有针对性地多做预案,很快地在不同的场景,针对不同的对象,拿出使人怦然心动的东西来。张仪乃至苏秦、范雎等,莫不如是。而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相关工作,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仪在自己事业不顺的初期,即便蒙羞,也没有灰心,更没有一蹶不振。面对挫折,他有一股超越的韧劲。这的确是他的过人之处,也应当是作为一名超级间谍的基本素质。但是,张仪的家国观念显得非常淡漠。他甚至为了,曾经生养自己的祖国。
他在晚年又返回魏国,能借魏王和故土的荫护苟且度完残年,是他的一丝幸运罢了。张仪这种的缺乏,显然是从事间谍活动的大忌,不容不辨。
而孟子则认为,只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配得称为大丈夫,张仪顶多可算是“妾妇”之类的臣子。
在思想长期占据要津的古代社会,孟子的这种品评方式影响了很多人。是故,张仪很像是一个箭垛式的名人。这种状况只是到了近现代,随着思想的走衰和民 主意识的逐渐增强,才稍得改观。这倒是一个颇有趣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