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真实献妻经历如果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不爱自己的工作,更就谈不上去奉献教育,去践行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职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就是在告诉每个老师应该去全心全意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每一个人,才能更好地走近他们,帮助他们。
当然,这种爱应该是要注意分寸的,不能成为溺爱,偏袒的爱,应该是严中有爱,爱中带严,一视同仁。
懂得心理学,就会帮助老师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从心底理解学生,才能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对你产生信任感,教育也会顺利进行。
懂得教育学,这是对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了,懂得教育学,你才会知道何种教育方式更适合你的学生。
这两者是最好是不可以分割的,缺少一方都可能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因素,才能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陶先生看来,教育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要他们懂得如何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给他们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培养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这句话是陶行知先生本人一生奉献教育的真实写照,在告诉每个老师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出最赤忱的热情,为教育奉献。
这种奉献就需要老师们要有责任感,不能因为所处的和待遇等条件太差,而敷衍了事,不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句话出自《礼记·文王世子》,翻译过来就是: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学生“谋事之才”,更要让学生懂得“立世之德”。
正如这句话所说,教师不能只仅仅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就够了,更要言传身教他们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有德远比有才更重要。
在当今社会,人们学到知识的途径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途径终究无法代替教师这一职业。唯有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受业解惑,心灵,培养出一个个有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的教学,不在于去全盘给学生知识,而是在于寻找最佳时机去、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其实是在告诉每一个老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老师一个人演独角戏,向学生一味各种知识,他们全盘接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他。
这是孔夫子的教育之道。是在说明教育要掌握时机、因势利导。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知识,代替他们的大脑做出思考。
“注满一桶水”,就算水桶满了,那也还是一桶水,没有什么质的飞跃,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一味、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点燃一把火”,火越烧越旺,形成燎原之势,可以看出这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这句话在告诉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时时点燃一把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去天天注满一桶水,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