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述职报告> 文章内容

一个优秀NBA编辑的命运当然要靠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发布时间:2018-5-26 9:43: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之所以想答,是因为这问题其实被问到过很多次。我想,就像我当初一样,想干这一行的小盆友还是很多的,又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努力。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不,我虽然偶尔自恋,但并不是个自大狂。相反,大多数时间我是谦逊的,生活中熟知我的每个人都可以。

  如果题目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解说员”,我会夹起尾巴躲起来,没看到——当初在腾讯NBA做解说的时候,不用你们骂,我对自己就不满意。但既然说的是篮球编辑,又偏重NBA方向,那我自认为还是有资格来说一下,毕竟在已知范围内,国内比我(当初)更出色的NBA编辑并没有几个。

  我没在新浪、腾讯或者虎扑干过,我供职过的是传统,先是《篮球先锋报》,后是《体坛周报》。传统和网络的工作内容及方式会有差别,但差别基本在皮毛,是“术”而不是“学”。人们对于什么是好内容的认定标准是大体一致的,你在上写烂稿子、编烂版面,到了网站也还是写烂稿子、做烂页面。

  对年轻人,特别是像题主这样还在校园里的小盆友来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编辑,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去努力。

  人总会高估自己的热情,特别是这一行。球迷都觉得,我超爱NBA啊,我天天关注NBA,恨不得泡在里头,我对NBA这些队这些人如数家珍,我身边没有小伙伴比我更了解NBA了,如果能天天看NBA还能挣钱,这工作简直太棒啦,我的热情肯定没问题,绝对没问题。

  废话,如果只是这样,当然没问题。问题是,远远不只是这样。如果你每天上班的工作内容就是改页面、改稿子、改标题,忙得只能偶尔抬头瞄两眼电视里的比赛画面,你还能保持热情吗?

  如果你根本没机会去比赛现场看球,偶尔在夏天见两个来中国做商业活动的NBA球员,还只能在10米开外远远拍照,你还能保持热情吗?

  如果你身边同事每天做骑士、做勇士、做火箭,而你只能做篮网、做鹈鹕、做魔术,气人的是,明明你是骑士球迷而他是个詹黑,偏偏领导还总是把骑士的活儿派给他,你还能保持热情吗?

  还有如果你同事的工作总能条、变热门,而你做出来的东西只能充充数、当分母,同时你每个月挣的钱都不如你同事多,你还能保持热情吗?

  最后,如果过五年、过八年、过十年,你终于想明白,你干的这个根本就不是一个挣钱的行业,你身边做销售、做产品、写代码的同龄人都比你收入高,你还能保持热情吗?

  当然,如果你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编辑,以上所有问题也许都只是时间问题。你总会走到你们行业的顶端,你总会得到你梦寐以求的机会,你总有一天能被派去NBA现场看球,你总能拿到相对而言比较理想和有的薪水。

  可你也总得经历那些你不想要的。太多人在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编辑之前,就已经把热情得差不多了,然后就开始混吃等死,然后就永远成为不了优秀的篮球编辑,然后还不知道自己是死在当初以为“肯定没问题,绝对没问题”的热情上。

  把中文放在英文之前,是因为你终究是要做东西给中国人看的。往极端了说吧,就算你英文不大灵光,靠着金山词霸或者百度翻译外加英汉辞典,也能忽悠人,甚至没人会在乎。但如果中文功底不好,烂稿子就是烂稿子,写东西不好看就是不好看,没救。

  所以,除了看篮球,多看书。别看完比赛就只读那些写篮球的文章,更别沉溺在网络口水之中。去看小说,读名著,要是能在古文上下些功夫就更好了。

  另外,慢慢养成写作的习惯。不管写得怎么样,先写起来。平时不动笔,下笔就是好文章,哪有那种好事儿!

  这里顺便多说一点:绝对不要,认定“我是个评论家,我不做那些普通的报道”。在你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之前,你不可能会是个“评论家”。你自以为的那些所谓“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语言犀利”,都不过是哗众取宠。

  以前在《篮球先锋报》的时候,有个小孩来面试,张嘴就跟总编苏老师说“我擅长写评论”。我从旁边经过,一脸。我们这儿基本只有三位领导才写评论呢。

  并不是说写评论的就比写报道的高级,也有一些报道写得特别好的老师不擅长写评论,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无可取代的价值。只是在你的知识储备、文字能力、写作风格达到某个高度之前,你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评论来。

  这个圈子最顶层的那些大V们,也有理解不对、八道或者个人的情况,你怎么能你与众不同的观点就是真知灼见而不是哗众取宠呢?

  刚刚说“靠着金山词霸或者百度翻译外加英汉辞典也能忽悠人”,并不是说英文水平不重要。那些英语不好又想干这行的小盆友,如果刚刚松了口气,请重新把它紧回去吧。

  我把英文摆在中文之后,纯粹是因为题主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编辑。如果你并不要当一名驻美记者,并不要去前线采访,并不要和球员对话,那么,即使英文口语和听力略差一点,也是可以做好一名篮球编辑的。

  坦率地讲,我的英文就远不如那些整年整年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同行们。但是如果连英文阅读都有很大障碍,如果在脱离金山词霸、百度翻译、英汉辞典的情况下你连ESPN一篇报道都无法正常阅读下来,那是不可能当一名NBA编辑的,更不用说优秀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英文阅读不行,你连信息的获取都做不到,要如何写作?如何指挥记者和作者干活儿?如何判断他们写得对不对?如何把他们的文章改得更好?

  在某一个特定时间进入某一个特定的某一个特定岗位之前,我也不确定你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事实上,部分技能等到了具体岗位上再具备也是可以的。不过总的来说,这些技能掌握得越多越早越熟练,对你成为一名优秀的NBA编辑也就越有帮助。

  比如找材料。美国发达,NBA材料来源很多,却也不是所有素材都摆在桌上,任由你挑选。实际上,我刚入行的时候,在《篮球先锋报》早期,评价编辑们水平高低的一项核心标准,就是“找料”的能力。有人总是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好材料,有了好材料就能做出好文章,你服不服?

  比如取标题。没有哪个编辑是不用取标题的,标题的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编辑的水平。这方面,纸媒和网络的要求天差地别,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取标题的那一套开始世界。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需要去研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去迎合。我们都厌恶“标题党”,可我们没法摆脱人性——同样的内容,好编辑换一个好标题,就能让文章被10倍、20倍甚至更多的人看到,你敢低估编辑取标题能力吗?

  比如挑图片。这又是一项重要性被严重低估的能力,因为照片是前方NBA摄影师拍的,而中国的NBA编辑又指挥不到美国的摄影记者,所以挑NBA的图片往往被认为是看天吃饭,有好的就用好的,没好的就凑合。可实际上,在我的NBA编辑生涯中,因图成版和因图毁版的例子都太多了。另外,挑图片不仅仅是“挑”而已,还包括裁——很多照片不是拿来就用的,要不要裁,怎么裁,都大有学问,这有点类似摄影当中的构图艺术。你说这项技能,在校学生要怎么练?我想,多看,多琢磨,总归是好的。

  再比如剪视频,做GIF动图。这些技能我也不是都具备,我在上班的时候也用不着这些,可它们在新时代越来越重要,我就不细说了。

  你需要明白的一个尴尬处境是:在中国做NBA,大部分角色是“二道贩子”,这和做国际足球以及国际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是一样的。一方面,你没有办法生产那么多完全原创的内容。另一方面,国际(特别是美国)之发达,也会让你懒于生产那么多原创内容。

  在无法拥有强大运动员资源的情况下,你玩了命也做不到人家本土那么好。久而久之,玩命的人就少了,做“二道贩子”的时间就更多了。既如此,我在这儿空谈什么狗屁原创力呢?恰恰相反,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创力正是拉开从业人员水平差距的核心能力。

  面对同样一篇材料,不同水平的两个人可以写出不同水平的两篇稿来;如果再把整合多篇材料、有目的地搜索不同材料的能力算进来,那么不同水平的两个人就有可能呈现出天差地别的两篇稿。这跟前面讲的中文素养有一定重合,跟技能也有一定重合,跟后面要讲的大局观还有重合。

  为什么原创力对一个NBA编辑特别重要呢?因为你的工作不全是自己写稿,大部分时间要面对其他人的稿子。有的作者/记者非常出色,交回来的东西,你简单扫扫错别字,做做标题和小标题,就可以直接用了。

  也有的作者/记者会让你头疼不已。这当中又分两种:一种是烂,这倒好办了,下回你不找他或者尽可能不跟他合作就是了,久而久之他也干不长;另一种(多为记者)更难办,因为他不烂,相反,他能拿到好多有意思的东西,稿子里有各种亮点,只是他不擅长行文(也就是前面说的中文素养略欠缺),文字不流畅,结构更是一塌胡涂,这时候你就得重写——用他的材料,写出一篇你的文章,然后署他的名。

  这个圈子里虽然很多人能做到上述这些(当中的大部分),有的人这方面强一点那方面弱一点,有的人这方面弱一点那方面强一点,大体上过得去。但是 ,他们只是个“还行”的NBA编辑,而不是个优秀的NBA编辑。

  “大局观”是借用了篮球场上的一个说法,它包含的悬乎东西很多。比如结构能力。小到一篇文章的结构、一个版面的结构、一个专题的结构,大到一个大型赛事期间总体报道方式和报道节奏的结构。什么东西应该多写,内容不足也要玩命撑大;什么东西不能做大,有料放在那儿浪费也得控制规模;什么东西应该在什么时间点推出;什么东西在版面上往下放一点儿都不合适。这些,统统关系到大局观。

  比如把握题材重要性的分寸感,以及我自己喜欢说的——历史感。有些大事件发生了,不管当天有什么状况,你得立刻兴奋起来,还得你的作者/记者兴奋起来,告诉自己和他们:今天这个东西必须得做好了,不做好不行,对不起自己干的这份活儿。

  2012年总决赛,我和《体坛周报》同事王宁在前方。我是跟着西部一上来的,所以我主写雷霆。王宁是大半个赛季都在迈阿密呆着,所以他当然主写热火。第四场,勒布朗·詹姆斯第四节大腿抽筋,换下去又重新回到场上,投进关键球,带领热火赢下夺冠的决定性一胜。赛后采访完回酒店,我俩分头熬夜写稿,都特别困,王宁一度有崩溃之感,我(虽然也困得跟似的)就在旁边鼓励他说:这是你跟了一个赛季最重要的一场比赛,詹姆斯打出了生涯代表作,你也得写出生涯代表作来。我还下载了比赛,供我俩共同还原比赛细节。那天我先收工睡了,王宁还在写,后来他果然交出一篇结构特别棒的詹姆斯大特写来,广受好评。

  是的,我又在夸自己。当时人在前方,但我协助后方同事起到了非常好的编辑作用。我自己平时就是编辑,我知道那天需要一篇怎样分量的詹姆斯稿,必须要,没得商量。与记者/作者沟通,帮记者/作者梳理,最好是事先梳理,确定采访和写作提纲,是一个编辑大局观的突出体现。

  甚至,什么样的题材应该让哪一个作者/记者去写,也是一种大局观。作者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术业有专攻,未必最好的那个作者就一定去写最重要的那个题材,编辑对此都要有把握。在NBA领域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大家都有各自喜欢的球队,也有两三个人喜欢同一支球队的情况,出了什么涨脸的事儿,大家都抢着写,这时候编辑就得有那种感,就得把最重要的活儿交给最靠谱的那个人。

  说到这儿想起《体坛周报》原来的二版编辑魏寒枫老师。我们经常笑说,他跟每一个牛B的作者约稿,都说“这稿子天上地下全就你一个人能写”,其实作者们都知道他在扯蛋,可又心里都暗爽,同时有一种要给他把这稿子写好的感。魏老师既是结构的高手,又是刺激作者创作情绪的高手。

  体育是一种情绪充沛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调动起作者激动的情绪,这很重要。你可能会觉得,大局观这东西需要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吧,什么都没干过的学生,要怎么去这所谓的大局观啊?答:知识储备。

  经验是急不来的,但知识可以努力抢先储备。你至少要大体了解NBA的历史,要知道每一个年代有哪些重要的人,他们大致干过些什么,要知道乔丹、魔术师约翰逊、拉里·伯德、天勾贾巴尔、比尔·拉塞尔、威尔特·张伯伦、杰里·韦斯特、大O罗伯特森等等等等这些名字分别意味着什么,这样当NBA发生一件新事情时,你才能把握它在NBA历史上有着怎么样的意义,才会有我所谓的“历史感”。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