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现代化犹如上演了一幕波澜曲折的历史剧,其中既有喜剧也有悲剧:战前经过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跻身于世界五大强国行列,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了的道;战后又经过高速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俱乐部。尽管日本的现代化过程错综复杂,充满着“明”与“暗”、成功与挫折的矛盾,我们仍可以用社会科学的方法,透过那些纷繁缭乱的历史,发掘出隐藏在其背后的一些“特性”。
日本的现代化并不是由内部自然发生的,而是在受到的冲击,在的压力下开始的;而且,在支配近代以界的基本格局下,日本的现代化又始终是以为目标,模仿和追赶的现代化。
如研究者们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在德川时代经历了260年的,社会稳定,经济、文化获得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不仅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还有条件地引进了的学问和思想,积累了深厚的现代化基础。但是,日本并不具备催生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并不能靠自身的力量现代化的道。日本的现代化是在面临列强的,于1853年国门,并于1868年实现明治维新后才真正开始的。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说过,“从明治维新以来的一百年里,日本人一直是盯着坡上的一朵云,即以欧美先进国为目标,聚精会神地向前追赶过来”的。这种以欧美先进国家为目标,“聚精会神”地追赶的态度和,确为世界少有的例外。可以说,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只有日本在这方面比较突出,而且富有成效,并很快由此实现了现代化。当然,这种模仿追赶模式也包含着内在矛盾和弊端,并对日本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是无需赘言的。
日本的现代化,是重视物质层面发展而相对轻视文化层面发展的现代化,是经济、军事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代化。
在近代日本,产业经济和军事得到了迅猛惊人的发展,成为日本最为现代化的领域。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的现代化和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却严重滞后。虽然在运动的推动之下,日本也成立了,开设了,具有了近代国家的形式,但明治天皇独揽,并对人民的加以种种等,表明日本的近代国家体制有着很大的局限。另外,如明治民法和教育敕语中所看到的那样,在社会文化领域则保留了更多的传统的东西。
战后,日本改变了战前对外侵略扩张的线,了和平发展道。但是,战前重视物质方面发展的基本思,仍被继承了下来。战后的日本,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选择重经济、轻军事的发展线,开始用经济的手段来获取战前用军事的手段没有实现的国家目标。结果经济高速增长,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仍是相对滞后的。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集团主义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仍然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文化和社会原理的基调;国民的文化生活的丰富,也是在经济发展以后才受到重视的。可以说,优先进行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贯穿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始终,只不过是战前表现为军事和经济,战后则主要表现为经济而已。因此,、社会文化现代化相对滞后,、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是日本现代化的一个明显特征。
如果从日本现代化的整个过程来看,可以说日本的现代化始终是在的强有力指导下进行的,日本的现代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现代化。
日本在国门后,吸取下关战争和萨英战争的教训,很快了倒幕维新的道。在国门后仅经过15年便实现了的变革,建立了明治新。应该说,这种的变革,是日本与中国朝鲜等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的重要因素。在日本的主导下,日本建立了比较、高效的官僚机构,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对日本近代的迅速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日本近代始终存在着人民,向外扩张土地和财富,并将国民的视线转移到外部以缓解国内社会矛盾的问题。对日本主导型现代化的这一消极方面,也是不能否认的。
战后,日本了与战前不同的发展道,但主导型现代化的特征并没有改变。战后初期,在吉田茂长期担任首相期间,日本确立了重经济、轻军事的保守主义发展线,此后,这条线被自民党继承了下来。对自民党来说,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最大的“”,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上。由于从1955年到冷战结束后的1993年期间,自民党一直占据宝座,从来没有实现过更迭,从而使日本的政策具有很强的连贯性。除了战后日本的基本发展线,日本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制定经济和贸易政策,对企业活动的和指导,以及协调国内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等方面上。应该说,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成为经济高度发达、国民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这样的主导型现代化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对外关系方面,战前日本和战后日本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也存在明显的共性。其共性就是:奉行实力主义原则,强者,与强者结盟,或轻视弱者。因此,从对外关系上看,日本的现代化是一种扭曲的现代化。
战前的日本,最初依据对实力的判断,了一条脱亚入欧的道。而且,同样依据对实力的判断,与当时最强盛的国家英国订立了日英同盟,并以日英同盟为后盾与开战,由此得以跻身世界五大强国之行列。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与结盟,依靠同盟发动太平洋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在近代日本虽然也出现过“协调外交”,但强者、与强者结盟以谋取最大利益,是近代日本对外关系的基调。
战后日本了和平发展的道,但看重实力对比、强者的做法并没有改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结成军事同盟,以放弃部分主权为代价,来换取美国的与支持。当然,无用赘言,日本在对外关系上的这种强者、与强者为伍的一贯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追求和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马克斯韦伯把社会人的行为分为四个类型,即传统的行为、情感的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目的合理的行为。韦伯认为,前工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前两种类型,而现代化以来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后两种类型。所谓价值合理的行为,就是不考虑可预见的后果,而只是根据自己的行动,执行诸如、、美德等的行为。而所谓目的合理的行为,就是把某种预先设想作为结果,作为目的,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手段来追求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为了功利目的而价值合理的行为。按照马克斯韦伯的上述论述,我们可以认为,从整体上来讲,日本的现代化过程是一种目的合理的现代化。
这种目的合理的现代化性格决定着日本对待的态度。日本从开国到兴起思想启蒙运动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而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兴起启蒙运动则花费了50多年时间。相比之下,我们不能不慨叹现实主义的态度在日本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日本在近代以来又是以“和魂洋才”的实用主义态度对待文化的,即尽量把学习限定于技术领域,学习、模仿也只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日本的强盛和最终赶超。这种对待的态度,充分反映了日本现代化的目的合性格。另外,日本在战前迅速实现了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最后却了军国主义和主义道;在战后不惜以部分放弃主权、依靠美国来一心发展经济,从而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也都与日本文化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传统,与目的合的现代化性格有很深的关系。
本文由325棋牌 (www.325games.co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