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政策、制度、文化等“软件”保障。习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今年《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这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科研创新软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着力点。
当前,我国科研工作者普遍认同科研伦理的重要性。据中国科技协会调研显示,九成受访者同意“如果忽略了科研伦理,科学研究可能会误入”,但遵守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亟须加强。在参与调研的人群中,自认为对科研诚信之外的科研伦理规范了解较多的受访者仅占5%。
近年来,我国人才评价制度不完善不科学问题越来越突出,“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现象成为科研创新和人才评价的一大痼疾。客观来看,分数、文凭、论文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或集体发展的成绩,为防止评价中主观因素的干扰提供了某些客观的参照。然而一旦把评价标准“形式化”“绝对化”,则会产生种种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一是科研初衷,科学。科学研究本身有其规律,不能单纯使用计数和计件方式去衡量科研人员的能力和科研的质量。二是致使部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引发大量学术泡沫现象,不仅恶化了学术,使得学术风气日益浮躁,降低了科研创新的实效,还催生了不少学术不端事件。
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是当前克服“五唯”、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的有效措施,也是增加广大科研人员获得感、幸福感的内在要求。
加强科研伦理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科学研究可以大胆假设,但科研人员必须遵守学术规则与科研伦理。我国目前虽开展了增强科研伦理的教育活动,但质量和水平仍需提高。尤其针对在校生的教育培训更要加强,目的是让他们在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就养成崇尚科学、遵循科研伦理、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的、负责任的人才支撑。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应将科研伦理规范纳入科研人员考评范围,梦见钞票推行品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对于各级教师,可将科研伦理规范纳入教师聘任合同,实行教师学术行为信用登记制度,建设信用数据库,强化教师的学术自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伦理的宣传和教育,将诚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新生第一课、入学教育等环节加入科研伦理教育内容,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学术伦理系列课程,并通过创育载体,如定期举办“学术诚信周”、召开系列研讨会、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科研人员深刻领会科学研究的伦理,营造良好的学术自律氛围。
深化体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机制是高校优化科研“软”的重点工作,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前,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在人才评价中把“一把尺子量到底”改为“干什么,评什么”,突出教学与科研并重,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科研评价制度。根据笔者走访调研,具体做法包括:一是通过设置教学型教授岗位,实施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开展教学工作励,重在教学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教师等,引导高层次人才教学第一线,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分类分层次分学科制定考核办法,将薄弱学科单列管理,列选、认定相关科研项目和研究,实行职称评聘单评、单列制度。三是建立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从“评论文”改为评,教师可从论文、论著、精品课程、教学案例、专利、研究报告等不同中,选择最能体现其能力水平的作为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品。这些工作在引导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中诚实守信、客观、,以较高的专业水准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相关部门加强伦理审查,建设伦理审查委员会。当前,科研伦理管理制度和组织建设严重滞后。需要从深层次的监管加以重视,建立健全对科研伦理问题的监督、调查、处理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惩治力度。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应当建立完善的学术治理和监管体系,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强有力的监管,采取“零宽容”政策,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行为有立足之地。目前,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问题已经引起高度关注,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行政监管力度,将其纳入国家教育督导工作,探索构建国家、省市、学校等分工协作的监管机制。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事关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只有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树立良好学术,遵守学术规范,才能更好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让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涌动。